“面向世界的中国话语和中国修辞学知识体系”论坛暨中国修辞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会议现场 主办方提供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张清俐)修辞学是以研究话语为己任的学科,在中国与世界话语互动越来越频繁和重要的今天,如何构建“面向世界的中国话语体系”,中国的修辞学研究如何推动“面向世界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的修辞学知识体系建构如何参与全球修辞学思想市场的竞争?
10月18日至20日,中国修辞学会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复旦大学《当代修辞学》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报》社协办的“面向世界的中国话语和中国修辞学知识体系”论坛暨“中国修辞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山东曲阜召开。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夏云杰教授和中国修辞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宗廷虎教授分别致辞。
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复旦大学陈光磊教授,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当代修辞学》编委会主任胡范铸教授,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张先亮教授和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上海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曲阜师大、天津师大、华中师大、华中科技大学、辽宁大学、郑州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40所高校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话语体系”“中国修辞学知识体系”“政治话语传播与国家形象认知”“语言政策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论题展开了讨论。
何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意义何在?
话语研究是修辞学的基本工作,中国修辞学如何从理论上推进对于“建设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认识?
华东师大国家话语生态中心首席专家胡范铸教授“‘他者的对象化’:‘新言语行为分析’的一个理论命题和具体案例”的报告借助“概念分析”表示,中国话语并不等于“外宣话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更不等于构建一套内部交流话语,也不是替代国外话语,“让世界都说孔夫子的话”。“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根本目标应是向全人类文明体系贡献中国知识、中国思想、中国智慧,与“世界各国话语体系”合作。从而使得“(包括中国话语体系的)全球话语共同体建设”与“(包括中国命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互相构建成为可能。由此而论,“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需要的是与其他各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争取彼此最大限度的互相理解,进而达到“降低冲突”达成“文明互鉴”;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命题意义在于激发中国学者以自己的学术创造参与全球思想竞争,为全人类提供新的知识,以“彼此竞争”达成“最佳方案”。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副教授翁小玲发言的“汉语学习词典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主题则具体从汉语学习词典入手,提出在解词释义的过程中,词典承担着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重任,词典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形象构建的特殊性。
在全球话语空间中中国形象是如何被建构的
国家形象直接关乎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在全球话语空间中中国形象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已经成为中国修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曲阜师范大学鞠玉萍作了“辞屏建构的中非往来:《经济学人》中非关系报道话语分析”发言,她从“话语是构建社会现实的手段”的观点出发,阐释了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的“辞屏”观念及其相关理论,具体分析了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有关中非关系的报道话语,发现报道通过话语修辞构建了一个整体态度高度偏向负面、最关注经贸领域、突出冲突主体、报道策略多样内在互相勾连的辞屏,由此干扰了受众对于中非关系的正确判断。
上海理工大学计冬桢“西方不同利益集团代表性媒体中中国形象的对比”借助框架理论和互文分析,以澳大利亚主流报纸为语料载体,通过框架理论与互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察,提出中国在澳大利亚的国家形象有待改善,澳政党轮替对其外交政策没有实质影响,中澳需要加强客观对话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樊小玲“想象到知识:公共空间与公共话语进路中的中国形象知识图谱”则通过“知识图谱”分析,进一步提出:在全球文学、传媒、教育等不同公共空间话语中,中国形象话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宏大的话语网络结构,共同形塑着公众对中国的认知。并由此提出了未来学术公共话语空间中国形象研究的发展新方向。
语言生态建设如何助力社会发展
国家发展离不开语言,不同的语言在共生环境的竞争中如何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存在的位置,从而有效地助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一个热点。
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张先亮教授作专题发言 主办方提供
浙江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政策与语言生态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先亮教授的“试论语言生态为视角下的大湾区语言”,提出大湾区建设对我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但是语言使用上的复杂的生态位竞争,既为大湾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缘,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
广西师大教师孟凡璧的“中越边境口岸城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则从“语言景观”调查入手,对边境口岸的语言景观及其社会经济文化动因作出了细致的分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