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 | 贵阳晚报:陈立群: 支教扶贫,一片丹心
日期: 2019-12-31 作者: 供稿单位: A03:特刊


【发布词】

当前,全国上下都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正是为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浙江退休校长陈立群放弃百万年薪,踏上了前往贵州的支教之路,用实践探索教育扶贫的深远意义。

今年10月,台江支教校长陈立群家访时,将一袋水果塞给邰秀兰。回到家,邰秀兰打开袋子,里面放着的300元像催泪弹刺激着她的泪腺……

陈立群是浙江校长,3年前退休后来到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起初,县里很多大小会议都邀请他参加,被他婉拒太多次,现在县里很多部门都不再打扰陈立群。而陈立群将这些开会、受访的时间都用在了学校教育、乡镇老师培训或是家访的路上。

“无论学生成绩好坏,我们都要抽时间家访,从源生家庭出发走进学生,培养他们的高远志向才能激发内生动力,从根源解决农村的贫困。”陈立群的话充满了对教育的热爱与责任,以及更深层次的思考。台江县则很幸运,成为了最受益的地方。

民中师生的笑与泪

台江县民族中学综合楼前,十多面宣传栏的玻璃窗擦得透亮。宣传栏里挂着“学霸榜”,贴上了每个月优秀学生的照片和学习经验,一张三年升学率红榜格外显眼:2017年940人参考,一本43人,二本294人……2019年885人参考,一本107人,二本561人。“以前就一两人考取一本,榜单都不好意思挂。”民中老师说,从全州垫底的高中冲到了前列水平,这是一份3年的成绩单,也正是陈立群来到台江民中的3年。

2016年8月,陈立群从全国重点高中杭州学军中学校长岗位退休,拒绝私立学校百万年薪的聘请,来到贵州台江县民中支教,担任校长

全校寄宿管理、改善师生伙食、解聘懒散教师、校长带头家访……陈立群的到来,让学校逐步规范。常年一身正装,不怒自威的形象,也让很多老师至今都“怕”他。

“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10点半,陈校长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留校学生周末不回家,也能碰上他来教室巡查自习情况。”民中办公室主任任伟娟说,陈校长是一个榜样,让他们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也让民中老师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自豪。之所以“害怕”陈校长,其实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心里带着惭愧。

陈立群可能还不知道,他被学生偷偷封为了“男神”,只要和哪个学生多聊两句,这名学生就能炫耀一整天。也有很多学生把他叫做“校长爸爸”,比如高三18班的邰秀兰。

今年9月,陈立群从北京领回“时代楷模”荣誉回到民中,他婉拒了很多媒体的采访,用腾出来的时间继续家访。台江县台拱镇五寨村邰秀兰的家是他第三次来,他带着水果和三百元钱,让明年即将高考的邰秀兰买点吃的补补身体。

邰秀兰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改嫁,她现在寄宿在三伯家。“陈校长第一次来家访时,我哭了。”邰秀兰回忆说,当时陈校长温柔地说“校长与你同在”,让她又一次感受到了久违的父爱。

这里的人为之自豪

“你们是民中的学生,你们陈校长厉害哦……”在台江县城或是下辖的乡镇村,穿着民中校服的学生会被羡慕的眼光包围。

台江县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说,这几年,台江人因两件事感到幸福,第一是医疗条件变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在台江设立分院,就连外县居民也跑来台江看病。第二件事就是台江民中来了陈校长。“以前,台江初中生都想考到外县去,现在家长都想把娃娃转回来。”王师傅这样说。

台江县是杭州余杭区对口帮扶地区,这几年帮扶力度空前加大。从陈立群来到台江民中后,陆陆续续又有几十名杭州老师来到民中支教。今年,杭州决定资助2000万元,为民中再建一栋综合大楼。软硬件兼备,台江民中的升学率大踏步前进。

以前,台拱镇五寨村五组村民邰正国劝大儿子放弃中考,即便考上了民中也难上大学,不如早一点出门打工。但这两年,邰正国和村民好几次见到陈校长来村里家访,村里几个学生还考上了大学,他们的想法也变了。“民中有这样的好校长,台江的娃娃有福了。”邰正国说,再过两年,他的小儿子也要面临中考,他希望儿子能考上民中。

“陈校长,我们就是冲着您来的。”两年前,学生深情的话语,让原本准备将台江民中管理教学理顺就离开的陈立群,延长了支教时间。“学生需要我,我怎么能离开。”一年又一年,师生依赖陈立群,陈立群也爱上了民中。

今年新学期,台江民中又迎来1000余名新生,这其中还有两个“甘霖班”,招收的是全州成绩优异的贫困生。这个陈立群主导创立的“甘霖班”,已经成为台江民中的金字招牌。陈立群说,他希望能尽可能地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不被当下的贫困阻断了求学梦。他坚信考出一个孩子,就能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

用爱和责任做教育

在台江民中教师眼中,陈立群还像一位学者,在做一门关于“教育”的大学问。每一年学校师资、生源在变化,他思路从没停下。

“民中生源越来越好,按照原来的教学,他担心学生‘吃不饱’。”民中老师说,为了提高课堂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陈校长今年提出“聚焦课堂”的思路,订了专业教育期刊让老师学习,进行“同课异构”比赛。前不久,陈立群又突发奇想,让全校一线老师以“如何提高课堂思维容量”为题写论文,几位老师理论结合实际的论文,还被评了优秀奖。

陈立群始终倡导关爱是教育的本源和灵魂,缺了关爱,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变得机械、呆板和教条。“爱,就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责任。”陈立群想把这种思想,深耕在每一位老师的心中。

“班里的每个娃,都是你的娃。”每次班主任会,陈立群都要反复强调,而老师们的参照物始终是这位正在讲话的校长

新生摔伤双腿,家人负担不起,陈立群自掏腰包付了医疗费;学生辍学被亲戚带到广东打工,陈立群急得直跺脚,一天连打几十个电话,几乎用上了恳求的语气,请家长把孩子送回学校……

“他的桌子上长期放着药片,上了年纪家人也不在身边,还经常往乡下跑。”任伟娟感慨地说,陈校长是在用真心、动真情做教育,他想让更多农村孩子走出大山的心愿,一定不会等得太久。

记者手记

期待涌现

更多的陈立群

在来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前,陈立群曾到台江排山乡小江小学走访,目睹了12名学生在一间四面透风的木房里学习,他把这所小学的照片作为了自己的微信头像。这张照片也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给钱总要花光的,给物资总是要用完的,唯有把农民的孩子培养好,才能不让贫困传给下一代。”在支教之初,陈立群就定下此行的目的:扶贫先扶志。他向民中教师传授的教育理念已不仅仅是提高“升学率”,而是尽力靠近每一个孩子,只有想方设法培养农村孩子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和高雅的志趣,才能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内生动力,从根源上摆脱贫困。

自从陈立群来到台江民中,每一届新生都要在学校的“志向林”里种下心愿,和志向树一起成长;一位高三学子在一篇名为《让精神脱贫》的作文中写道:“不以贫穷为借口,要以改变贫穷为志向,寒窗十载,背水一战,来年的花儿也为我绽放”,志气、志向跃然纸上;村民从劝孩子放弃中考,到希望孩子读书,也证实了陈立群在走一条正确的教育之路。

在贵阳初中教育系统,目前支教已经成为职称评聘的硬指标。而每年,除了本省的优秀师资下沉农村外,贵州积极与外省结对子,教育发达地区源源不断选派优秀教师赴贵州支教。

前不久,一场“贵州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教育对口帮扶学术研讨会”在贵阳进行,千余名中国东部城市在贵州的支教老师和本地支教老师汇聚一堂,结合在农村的支教经历,以撰写论文、分组讨论等形式,探索贵州农村教育问题。来自杭州的支教老师李金甫说,这次活动意义重大,又涌现出了更多像陈立群这样胸怀家国的人民教师。

人物档案

陈立群,浙江省临安市人,1957年11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82年,陈立群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系,后获澳大利亚Edith Cowan University教育管理硕士学位,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曾任杭州市长河高中校长,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退休后,赴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支教,现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曾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贵州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入选“最美浙江人”。2019年9月9日,中宣部授予陈立群“时代楷模”称号。


来源:《贵阳日报》(2019-12-31  A03:特刊)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