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的第三个星期二,是国际公认的社工日。今年的国际社工日是3月17日。这一天,全世界的社工都会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以唤起民众对社工的认同,提升社工专业形象。
说到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很多人的第一概念就是志愿者,其实不然,社工并不是利用闲暇献爱心的志愿者,而是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或活跃在社区居委会,或驻守在医院陪伴病人,或参与社区矫正、社会救助、社会慈善、青少年服务等,将社会关怀延伸到政府公共服务尚未周全的各个角落。
这群以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人,被称之为“社会润滑剂”。在金华,就有2667名注册持证社工,他们以爱的名义温暖着这座城市。
“今年疫情暴发以来,社区治理成了全民战‘疫’中最重要的‘末梢神经’,社工成了许多地方基层抗疫主力军,社工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也被更多人认识。”金华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毛洁雯说。
近几年,我市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量逐年上升,政府部门对专门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工作行业需求日益增大,社区的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福利机构、专门社工组织机构需求旺盛。然而,与日益增长的需求量相比,社工的福利待遇收入、社会地位均不成正比,目前薪酬多在3000元至5000元。“总体薪酬水平偏低,是我市当前社工行业薪酬现状,单靠情怀是难以为继的,尤其是他们也要面临养老、养娃压力,因此愿意从事的人少、转行的多。”毛洁雯说,与省内杭州、宁波、嘉兴的万名持证社工规模相比,我市人数规模远远落后。
“我们今年将建立社工督导人才培养机制,以传帮带的形式、发挥‘种子’作用,培养出更多的社工人才,争取到2022年达到8000人。”毛洁雯说,我市持证社工数量虽然少,但是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在全省排名靠前。近3年来,我市省级社工督导人才已有3人,在去年组织的全省社工好故事比赛中,我市参与预赛的5名社工,就有3名进入决赛,分获一、二等奖和优胜奖。
我市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展,在基层党建、扶贫攻坚、灾害救助、涉罪未成年人服务、婚姻家庭、病人陪伴、临终关怀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
社工行业留人难,跳槽周期不足3年,这种状况如何改变?就这一问题,我市民政部门也正在考虑出台相关举措,从晋升机制和其他培训待遇方面来完善,给我市的持证社工打开上升空间。一方面,市民政局今年将联合市委组织部和市人社局、财政局、编制办等各大部门出台政策,打通事业单位社工从业人员职称评聘的渠道,提高持证含金量;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全市专业社工机构的支持力度,更多地购买专业服务,把政府部门不适宜直接参与的部分工作,转交给专业的社工机构,对开办社工机构的,政府就给予相应资金补助。
毛洁雯说,虽然助人自助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会使社工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认同,但是行业薪酬与社会整体平均薪酬的巨大落差也会导致行业满足感差,因此需要各级各部门为社工考试和就业提供更多的扶持政策,鼓励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社工队伍。据初步统计,我市持证社工本科学历占72.3%,大专为20.61%,高中为5.06%,中专为1.87%,研究生为0.16%。
“社工在助人自助的道路上真不容易,我经常被他们感动,有10年坚守援助留守儿童的不易,也有受助对象成才后回流做公益的暖心,更有陪伴癌症病人、临终关怀老人的艰辛,社工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他们是万万不能的。”毛洁雯说,在工作中,她接触了许许多多关爱守护弱势群体的社工,她不时被感动,也经常会记起。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在寒风中守护着他人,用善举温暖着城市。金华的社工与占全市常住人口23%的注册志愿者,正以自己的绵薄之力,给他人送上温暖,提供帮助,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社工陆雪娟 温暖世界 它定有回响
在驻点广福医院的“医路相伴”健康志愿服务中心,社工陆雪娟和医护人员厉春桔的服务对象是癌症病人、高龄老人。病人病痛难忍时,他们守护在旁默默陪伴。在老人临终前,他们都会给予关怀,陪他们走完最后一程。
2017年,浙师大社工专业毕业的广西南宁姑娘陆雪娟留在了金华。2016年,她入行做了一名社工,服务对象就是医院的癌症病人、高龄老人,福利中心和社区的孤寡老人。在4年多时间里,陆雪娟每天都要直面生死。
去年4月,一个身患腹膜间皮瘤的小伙触动了陆雪娟。27岁,正是青春芳华的年龄,然而疾病让他黯然失色。陆雪娟和志愿者赵丽华、郑莲总、杨晓红第一次见到小方时,他没搭理他们。腹膜间皮瘤在临床上很少见,小方是金华目前为止发现的首例病人,身上的瘤如同韭菜一般,割一茬很快又长一茬,能割的全割了。
第二次,厉春桔到病房对他进行心理疏导,教了一些可减轻疼痛的方法。即使小方不愿意搭理他们,陆雪娟他们还是一有时间就过去探访。陆雪娟和社工们的不懈努力赢得了小方的信赖。就这样,陆雪娟几乎每天都去探望小方,一直到去年8月小方离世。
在陆雪娟影响下,她的丈夫不仅经常参与志愿活动,还计划今年考社工证。陆雪娟说,她梦想以后能精准深入地服务社区老人,做得更专业,服务范围更广,服务对象更多。去年6月,她成立了婺城区弘益社会服务中心,目前正在招募志愿者、接项目,面向老人、社区提供服务。
社工陈威涛 社工不易且行且珍惜
做了10多年社工的陈威涛也是社工界“老人”了,而他今年选择了转行。“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维持很艰难。”陈威涛1月入职金华市慈善总会项目部,即使现在做的不是社工,但也在继续“助人”。
陈威涛说,这10年走得很艰辛,特别是家人的反对和不理解。他感触最深的是,我市社工机构的生存情况并不乐观,存在运营资金困难、人手配备不足、人才普遍稀缺等问题。
“去年,我一个人负责残疾人爱心家园4个项目,从台账到服务,一肩挑,几乎没时间顾及家里。”陈威涛说,项目负责人“冬日阳光”自己还贴了30多万元资金。“有些人还心存这样的观念,认为社工就是做公益,做公益就不能拿钱,应该无私奉献。”陈威涛说,但他始终坚信,这条路值得走下去。
陈威涛说,现在他收入稳定,会更踏实地继续做志愿服务工作。今年,他开始自考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受他影响,家人也开始支持他,有时发点筹款项目,妈妈马上会捐钱。最令他高兴的是,7岁的儿子也有了一颗公益善心,常常骄傲地向小伙伴“炫耀”说:“我爸爸是保护别人的。”看到路上辛苦值勤的交警叔叔,孩子就会提议:“爸爸,天气太热,交警叔叔这么辛苦,我们送点饮料给他们吧。”
陈威涛说,助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另一种方式。“我从事过社工职业,特别了解行业目前的发展困境,转行到慈善总会工作,可以更好地为行业小伙伴提供支持和帮助。”
社工王安 影响生命 感动于生命
90后姑娘王安,浙江师范大学社工专业硕士生毕业,目前就职于金华市悦欣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与社工结缘11年。3月15日,王安分享了她的故事:
第一次见到涉罪未成年人小江,是在金华市看守所。戴着手铐的他,身材瘦小,眼神呆滞而空洞。我以合适成年人的身份,参与检察官对他的问询。”
小江是一名孤儿,1岁起先后被3户家庭收养,没上过学。13岁时,他独自外出打工。2018年,在一名“成年朋友”怂恿和教唆下,小江参与实施了金华某小区的入室盗窃案,当天即被抓获。
根据犯罪情节和认罪态度,小江有获得不予**的机会。然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养父母以及在金华的亲戚都不愿做他的监护人。为了挽救这只迷途的羔羊,检察官、社工、律师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帮护网。在我们多方联系之下,金华市慈善总会为他提供了基本生活用品,一家餐馆提供了食堂工作的机会。
“我接他出了看守所,送他到餐馆上班,每天联系、每周见面。渐渐的,小江适应了工作,与同事相处融洽,工作之余识字写字,还会与养父母保持通话联系。当收到他那封半写半画、歪歪扭扭的信时,我们都忍不住酸了鼻子。
3个月的帮教期眨眼即过,那个木讷、谨小慎微的小江不见了,他变得自信、开朗、有礼貌,并且工作很努力。在我们和检察官、律师的见证下,小江亲手将工作得来的3000元钱交到受害人手中,去年春节他还回家陪家人过年。
这个曾经迷路了的男孩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挽救了自己的人生。这就是小江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
凡人微光 能温暖人间
“这次疫情期间,多亏社工沈黎他们帮忙,否则我和母亲不知怎么挺过去。”昨天,家住市区金竹苑小区的向光(化名)感激地说,社工、志愿者不仅包揽了母子两人的生活服务,还及时给予医院送诊陪护、心理安慰劝导,使他俩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2月21日,智爱社工两名工作人员上门送口罩时,发现向光和母亲生活困顿,49岁的向光罹患肝肿瘤,正在做放化疗,其母亲肢体残疾,行动不便。两人仅靠低保金和母亲的退体金生活。工作人员遂把他拉入婺城携手战“疫”后援互助群,方便他们急需时求助。
“向光向我们求助,称他放疗期间母亲没人照护,希望有人代为照看。”3月8日,沈黎接到电话后,马上带着医务社工卜俊、陪伴志愿者章素萍赶到向光母亲的住院病房。向光这才脱身赶到另一家医院做放疗。
“我们代为看护其母亲,直到他办完出院手续回来。”沈黎告诉记者,向光经常在互助群里感叹人生不幸,流露出消极悲观厌世情绪。于是,她和线上心理老师徐霞红、厉春桔以及社工俞娇凤,通过生命共情、情绪支持,对他进行引导和深度沟通。经他们对接,婺城区公益创投项目“从心开始”军民社区高龄老人关爱项目,也把向光母亲纳入项目服务对象,给予后续情感支持、康复指导训练和社区融合服务。
社工们的援手,让向光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负面情绪开始转变为感恩情绪。昨天,在记者和沈黎联系下,中洋生鲜超市负责人胡有伟表示,每月定量给向光母子赞助蔬菜和肉,让因病致穷的他们能吃上有营养的新鲜蔬菜。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