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以来,浙师附小“停课不停学”的“抗疫居学”线上学习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也渐渐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从“近视眼”走向“透视眼”,该校经历了“空中课堂”线上学习的“三部曲”。
序曲:空中“讲”学——“近视眼”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教育教学变革,真正彰显“停课不停学”的初心并不容易。浙师附小的老师们在模糊中前进,教学“主播”全面上线,教学盛况空前,骨干教师齐上阵,优质资源共分享,一节课40分钟便在老师讲、学生对着屏幕听中度过。但几周下来,这样ppt录屏的在线课堂学习让学生逐渐变得视觉疲劳,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小学生这种在线学习的模式也提出了褒贬不一的看法。
反思这样的名师“空中讲学”,老师们都在“近视着”教学,体现在——
概念模糊:定不准——“空中课堂”到底是什么样的课?
思维模糊:想不清——怎么去设计和呈现教学内容?
策略模糊:讲太多——学生没有互动,老师讲太多。
效果模糊:学不进——时间太长,学生出现听觉和视觉的疲劳。
针对这些做法,该校老师们也进行了思考:如何从线下走到线上?如何让老师变成主播?如何让学生参与学习?
协奏曲:空中“导”学——“全球眼”
为了凸显“学为中心”的理念,从第二周开始,“空中课堂”从内容、形式和策略上进行改革,由“空中讲学”变为“空中导学”。
学习内容从单一的文化科走向全学科,从第一期的体育、文化学科,逐步增加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心理辅导、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践行全学科育人的目标。
学习形式从大课堂走向微课堂。为了提升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将原先一节课40分钟的大课堂缩减至20分钟、15分钟或10分钟的微课。
学习策略从教为主走向学为主,从第一期的老师讲授为主走向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和过程,表现在精心设计支架、提供学生线上线下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留足学生学习活动和体验的时空。
全方位考虑,全球眼搜罗。这样从多角度突破“讲”学的元素,揉进“导”学的理念,提升了学生“空中课堂”学习的效果。但是再好的饭菜,如果不是学生自己需要和选择的,学生的成长一样会打折扣。
连续几周这样“空中导学”的课堂是不是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实际需求?如何尊重“学本理念”?如何尊重“学习规律”?如何尊重“全面发展”?该校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进一步优化“空中课堂”。
交响曲:空中“慧”学——“透视眼”
为了实现在线学习优势的最大化,让每个孩子通过“空中课堂”学习都有所需、有所得,促进学生智慧地在线学习,在“空中讲学、空中导学”的基础上,该校提出了“智慧导学”的理念。
首先是直面学生,尊重差异,哪个不懂导哪个;哪个需要辅哪个。该校推出“在线实时答疑”和“建群分层辅导”两种学生在线辅导策略,尊重个体差异,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其次是直面课堂,课堂碎片,哪里重点点哪里;哪里难点破哪里。通过重难点微课学习,充分关注每个不同个体的学习能力,给学习能力弱的孩子多次点播的机会——哪里不会点哪里,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再者是直面作业,作业分层,哪里需要选哪里;哪里不会练哪里。充分利用线上学习的优势,推出了基于孩子自主点单的线上线下作业:“每日作业套餐”和“周末作业套餐”,实施多方参与的线上作业评价,保障学生高效参与“空中课堂”的学习。
最后直面评价,发现亮点,哪项重要评哪项;哪个不足亮哪个。作业评价是线上学习的动力器。我们充分利用钉钉“班级圈”、“家校本”、“晓黑板”等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评价,让孩子在晒一晒、评一评、整一整中学会学习、学会整理。
从“空中讲学”到“空中导学”,从“空中导学”再到“智慧导学”,再从“智慧导学”走向“智慧导教”,线上学习的不断思考和实践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近视眼”模糊地线上“讲”学,到“全球眼”全方位地线上“导”学,到“透视眼”智慧地导学,“空中课堂”的优化不仅让该校师生收获良多,也为线上教学提供了实践样本。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