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分餐制+公筷公勺”并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习惯。在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生导师宣炳善看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在我国,“分餐制+公筷公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我们的老祖先从很早就开始了分餐制。在远古时代,狩猎结束,把猎物烤熟后,德高望重的部族长老会把肉分给大家吃,这就是最早的分餐制的雏形。”
进入文明时代,分餐制是贵族的饮食方式,民众也在学习贵族的分餐方式,因此分餐制得以在全社会普及。
在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专人负责用公勺从大鼎里取食,送到贵族的小鼎里。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各自吃饭,相互之间隔着两三米远。
历史上记录了一个春秋时期典故:有一次,孟尝君和门客吃夜宵,因为有人遮挡了烛光,一位门客认为孟尝君的食物和自己的不同,于是丢下餐具打算离开。孟尝君发现后,起身端来饭菜和这位门客比较。门客发现食物是一样的,大为惭愧,于是横剑自刎。记者查了一下,宣老师提到的典故出自《史记》:“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不在一起吃饭,才会发生这种事。
《史记·项羽本记》中描写的“鸿门宴”,以及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中,都描绘了古人分餐的场景。
“在宋代以后,合餐制才逐渐变成社会主流饮食习惯,延续至今。”宣炳善说,在宋代以前,由专人使用公筷公勺为人们夹菜,大家分桌吃饭,就是代代相传的传统饮食习惯,甚至可以说是古代文明礼仪。比如在《礼记·曲礼》《礼记·礼器》两篇文章里,对春秋时期的贵族的分餐制有详细描述。
《礼记·曲礼》记载:“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中国人喜欢使用方头圆身的筷子,使用公筷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体现。
明代田汝成辑录的《西湖志余》记载了宋高宗的用膳习惯:宋高宗每顿饭都要摆上两双筷子和两只勺子,其中一双筷子是公筷,一只勺子是公勺,凡是他认为自己爱吃而且吃得完的饭菜,都先用公筷和公勺夹到一个大盘里去,然后他再把大盘里的饭菜吃个干净,剩下的那些饭菜则分赏给宫女。
一日,皇后问起他为何如此这般吃饭,高宗这才道出:“吾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原来,宋高宗不愿意看到宫人们吃沾了自己口水的剩饭剩菜,于是就用了这副“公筷”。
在重视礼法的周王朝,分餐制更多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仪式,承载着道德教化的目的。因此,“分餐制+公筷公勺”远比“合餐制”的历史要长得多。
宣老师告诉记者,目前来看,大多数国人并没有养成“分餐制+公筷公勺”的习惯,有时会在席间出现公筷私筷分不清的尴尬场面。他认为,无论是防疫,还是弘扬中国文明礼仪和传统文化,都应该鼓励和推广“分餐制+公筷公勺”。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也有人提出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但未能很好推广,希望这次能好好推广。特别是在酒店、饭馆等公共场所,在合餐的基础上,要大力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的传统做法,学会区分公筷和私筷、公勺和私勺,鼓励民众自带筷勺和碗外出就餐。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