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温州人口剧增,面对地少人多的状况,大量温州人不得不前往浙北、苏南一带商业比较兴旺的地区,从事贩卖、耕种、服役等活动,成为一股庞大的基层商业力量。但由于社会阶层的限制与自身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往往只能成为小商小贩,难有大作为(《训蒙捷径·序》)。温州籍士绅黄庆澄意识到,温州人重商不重学的传统,是导致这一群体文化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针对底层商业群体的实际需要,他撰写了启蒙教科书《训蒙捷径》,力图通过阐述知识学习对于底层商人的重要性,来启发民众的心智,从而达到兴学和兴业的目的。
黄庆澄(1863—1904),温州平阳黄车堡(今属苍南)人,师事朴学大师孙诒让,俞樾誉之为“当代一振奇人也”,“擘精算学,于中西之法皆能贯而通之”(《算学报·序》),著有《东游日记》《训蒙捷径》等书。1897年创办中国最早的数学普及刊物《算学报》,通过教授数学来传播自然科学。然而《算学报》难以解决普通人的一时生计,所以黄庆澄又通过《训蒙捷径》,积极引导底层商人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促进良好营商环境的形成。
黄庆澄在《训蒙捷径· 序》中说:“泰西文教之国,识字多者,每百人中有九十余人,华人智慧岂在彼下?但村塾蒙师,训诲子弟,苦无条理,以故华童入塾数年之后,不识一字者有之。”从当时的教育状况来看,新式学堂虽然已经出现,但私塾仍占相当比例,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私塾的局限性日益显露,无法满足时代对于新型人才的需求。黄氏严厉批判了传统私塾的教育方式,但考虑到短期内私塾非学堂所能取代,因而又为私塾教育提供了具体可循的教学方法。再从教育理念来看,黄氏认为旧学和新学(西学)各有利弊,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择善从之,与时俱进。
《训蒙捷径》的内容包括实词虚词、组词造句、作文之法、明理读书四部分,全书凸显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特点。首先,对基础字词和作文应用进行讲练,强调语言文字的实用功能。其次,提倡读书必须要思考,注重方法论教育:“世之学者动曰:‘读书以明理。’庆澄则曰:‘先明理而后读书。’夫古书今书,汗牛充栋,网中罗西,穷老不能竟,而理则一而已。”(卷四序)
目前所见《训蒙捷径》多出版于光绪二十四至二十九年(1898—1903),二至四卷不等,如福建善后局刻本(1898)、天津同文仁记石印本(1898)、上海果育堂铅印本(1901)、广州铸史斋刻本(1903)等。据黄庆澄写给汪康年的书信(见《汪康年师友书札》),该书至迟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就已经出版了,而且销售情况良好,迅速遍布大江南北,成为清末民初最具针对性且最为通行的启蒙教科书之一。
黄氏本人十分推崇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否定了商人“读书无用论”,认为商人适当地提升文化素质是很有必要的,即便社会地位比较低,也应该学习各类新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也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在他看来,中国只有“取泰西格致之学”(《东游日记》),开办新式学堂,教授有用之学,培养实用型人才,才能“以矫吾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1901年,黄庆澄出任温州蚕桑学堂堂长,通过教育来推动科技实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蚕桑方面的人才,这正是他对《训蒙捷径》所提倡的明理读书、义利兼顾的有效实践。
温州自古既有“其货纤靡,其人多贾”(《方舆胜览》)的商业传统,又有“诵读弦歌,近乎邹鲁”(《光绪永嘉县志》)的人文传统,但总体上重商要胜于重学。晚清孙诒让和黄庆澄师生二人均致力于教育、实业强国,而黄庆澄对底层民众的教育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其《训蒙捷径》虽然无法和传世经典相比,但它出现在思想和制度变革的关键时期,对近代以来社会底层商人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世纪末,受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冲击,维新思潮风起云涌,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黄庆澄等一大批温州籍知识分子,既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善于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这种兼容并蓄的学习态度引领下,许多外出谋生的温州商人转变旧有思想,顺应世界潮流,不断学习,促成了温州人商业禀赋的群体差异性。从《算学报》到《训蒙捷径》,黄庆澄终其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地为社会不同阶层提供适合各自的教育资源,促使每个人都享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进而推动不同阶层,尤其是上层知识分子和底层商人群体教育的一体化,构建兴学与兴业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半个多世纪后,第一代温州商人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其重要经验便是持之以恒的终身学习。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今日,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随着全民终身学习成为世界主流的教育思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把全民终身学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百年前黄庆澄“明理读书”的教育思想与温州商人的崛起,提醒着我们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性。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内容是多元化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群体,需要构建相应的教育体系,既要看到教育的普遍性,更要关注不同个体和群体的差异性。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主体是全方位的。党员发挥表率作用,教师践行使命,广大群众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时限是长久性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要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为契机,加快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作者:张磊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