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抱怨着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却习惯于碌碌无为中放弃追逐。
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接受一家省直研究机构抛出的橄榄枝,还是回老家金华就业?
浙江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的他选择了后者,很多人不理解。
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为何回乡,别人眼中所谓成功的起点,未必是他心中的梦想。“人生有舍才有得,我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因为一个人 惦念一座城
他叫金晓刚,生于1989年的兰溪小伙。去年,他成为浙师大人文学院的一名教师。
“因为一个人,惦念一座城。”3年前,他的恩师龚剑锋去世时,他这样写道。彼时,他还在浙大读博。
龚剑锋是浙师大历史系中国史硕士生导师和教育硕士导师。本科、硕士的7年时光里,金晓刚一直师从龚剑锋。“我对金华历史文化的喜爱,就是从他的讲述开始的。”
丽泽书院、北山四先生、二十五史金华名人……在他的记忆中,龚老师总是滔滔不绝地向他介绍金华文化地理,有时一说就是几个小时。后来,他渐渐明白:原来,老师是以熏陶的方式引导他对地方文史心生敬意,不忘身边的历史,以及对乡邦的热爱。
自从遇上龚老师,金晓刚与家乡的缘分便再也割舍不开。大学里,他写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关于宋濂的,本科毕业论文写的是范浚,都是理学大家。而他自己,正是北山四先生之一的金履祥的后裔。
他印象最深的,是龚老师屡屡称自己追求的学问是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每每以“文史地、儒释道兼攻”作为座右铭与奋斗目标。
“他曾经与人约定,要把金华的历史文化翻个底朝天,却壮志未酬。”龚老师是嵊州人,却打心底拿金华当家乡。在他家里,历史典籍堆积如山,其中最多的就是金华文献。曾有知名高校来“挖”他,龚老师说:“书太多,不好搬。”金晓刚知道,其实老师是舍不得金华。
多年来,金晓刚是龚老师最得意的学生之一。老师对于金华文史的执著探索精神,深深扎根在他的心底。
追随恩师的足迹,继承他的遗志,成为金晓刚内心深处的声音,成为他追逐的梦想。
因为一个人,他回到这座城。他的自我评价是:考文献而爱乡邦。如今,他如愿以偿,站上了那一方龚老师曾经站立过的讲台。他希望能成为老师一般的人,坦荡坚定,上下求索。
一份挥之不去的乡愁
师父领进门。那些年,他参与了许多金华历史文化的课题、项目研究,比如研究丽泽书院的历史文献、金华地名文化,参与五百滩公园名人雕塑项目。时至今日,《北山四先生全书》的编纂团队中,依然能找到他的身影。《婺学纵横》一书,写婺学文化,是龚剑锋、金晓刚师徒二人合著的,他们原本打算一起写更多的金华文史书籍,“老师走了,还有几本书稿未出,我会接着整理、汇集”。
无论走到哪里,金晓刚都用心寻找与金华相关的东西。每到一个地方,跑一趟当地图书馆,是他的“必修课”。《香溪集》(范浚著)、《金华正学编》(赵鹤编,张朝瑞辑)的日藏手抄本,韩国人写北山四先生的论文,金履祥、许谦、章懋等金华名人的字画。每找到一件,他都开心好几天。
“金华的历史文化越悠久,乡愁就越浓厚。”他说,自己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他的老家在兰溪万田村,毗邻长乐村,也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地方。打小,他就跟着外公看婺剧,耳濡目染的尽是金华的地方文化。在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锟教授的印象中,金晓刚是一位优秀的年轻学者,他的文史学问做得比较扎实,且有很浓厚的乡土情结。“他不像有的学者一样埋在文山书海之中,而是有意识地沉下心做田野调查,他完全可以继承龚老师弘扬地方文化的志向。”
回乡教书,他很坚定自己的选择。一位恩师,一段乡愁,一份情怀,使得他对脚下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与老家的缘分,解也解不开。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