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一说起苍南人陈中操,很多人会树起拇指,会为这位“80后”的苍南年轻人点赞。陈中操2012年在杭州从事民办教育工作,创办浙江培黎教育集团。七年来,他的育人之路越走越宽,目前学校在籍学历教育生源50000名,已成为浙江省业余学历行业的一面旗帜。
陈中操1985年生于苍南县望里镇浃底园村,谁也不曾想到这位农家子弟,如今竟成为一个在省城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行家”。
坚持梦想
陈中操2004年~2008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2016年7月~2018年7月获得亚洲商学院工商管理(MBA)硕士毕业。他勤奋好学,思路敏捷,有一种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他靠自身不懈努力为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发展走向国际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社会青年求知求学及社会就业提供了新的平台。
陈中操总是在坚持中力求实现梦想。他说:我的爸爸是在苍南农村做企业的,他希望我做一名老师。因为做企业太辛苦,所以我学了教育学,结果我还是做了教育企业。其实做教育与办企业是相通的,我父亲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做事一定要坚持,择一事,做一生。我创办培黎教育的目标是想做教育界的“百年企业”,所以我一直坚持着,相信这个目标总会在坚持中完成。
七年来,陈中操的梦想就是要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加入西方教育元素,用中西方元素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让学生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立足,在任何一个工作领域实现自己的憧憬。于是,他采取多方措施,在强化融合上做文章。如在学历教育方面,他的学校与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合作,成立了网络教育浙江杭州学习中心。在成人函授教育方面,与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温州大学、绍兴文理学院、金华教育学院合作,成立了浙江(杭州)函授站。在幼儿教育方面,他的学校在阿里巴巴总部园区投资600多万,建立了幼儿乐高早教中心,引进乐高幼儿艺术、舞蹈、钢琴等课程,对学龄前儿童开展多样化培训。在培训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使孩子们在做中学、学中乐、乐中学,锻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为适应国际化的需求,他的西溪国际学校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就是围绕着联合国提出的“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来设置。学校与浙江省团委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马来西亚林登大学等结成友好院校,每年向海外输送百名留学游学生,多名留学生毕业后就业于世界著名企业或留校继续学习。目前合作仍在不断拓展,学校还与美国温顿伍兹高中、加拿大肯特高中签订协议,并设有A-level课程和美高课程,面向全国招收“2+1”美国方向、“2+1”加拿大方向初三毕业生。
善找机遇
陈中操办学方向明确,思路清晰。他的定位是,充分利用杭州市及浙江省的区位优势、市场经济大省优势,立足浙江,面向企业、社会人员提供教育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机会,为浙江省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需求的各类人才随着发展而变化,他的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也必须适应发展需要而变化。如杭州西溪教育进修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也适时作了调整,使之与本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密切联系,各企业也因此更加配合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技能实践机会和场所。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安置为导向致力于高端就业,先后为高铁、机场及航空公司、银行、机关事业单位等相关企业的需求培养输送大批人才。学校还与全国30多个城市的机场集团公司、航空公司及城市交通运输企业和高铁股份公司、地方铁路局等数百家用人单位建立了用人关系,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使学生入学时就明确了毕业后的工作去向。
陈中操认为,一所学校必须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学校能否长足发展的前提。为此,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纳入到与当地需求相适应的轨道。他的办学思路使学校逐渐摸索出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学校已与浙江省100多家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已经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现代化管理运行模式。这不仅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也大大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陈中操将校企合作模式归纳为四点:一是健全组织保障。学校和企业组成校企合作专业领导小组,由一些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解决学校和企业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创造合作环境。及时召开交流会和洽谈会,把政府指导、企业合作和学校发展结合一起,不断完善教学机制。三是加强市场运作。学校专门组建了校企合作与市场开发中心,通过各类媒体大力进行人才推介,努力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四是打造合作平台。注重学校与政府机关的合作,如与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在平等互利、合作创新的原则下,成立校企合作平台,全面推动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奉献
陈中操办教育除了育人事业外,还有一种高尚的社会精神,这就是要多为社会服务作奉献。因为他是农村出身,所以对农村落后地方的人非常同情,总怀有一种深深的感情。多年来他一直积极坚持为社会服务献爱心。
他的职务头衔不少,现不仅任中国远程教育协会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理事、浙江民办教育协会高教分会理事,浙江培黎教育集团董事长、杭州西溪教育进修学校董事长、西溪国际高中董事长等职务。而且还兼任许多社会职务,如杭州温州商会理事会理事、杭州温州爱心基金会理事、杭州苍南商会理事会常务副会长、杭州苍南商会青年联合会会长、浙南陈元光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杭州分会长等。而这些社会兼职大多是要无私援助出钱的,他曾多次为家乡红十字会、其他慈善机构、扶贫、济困、助学等捐资献爱心,尽到了一个在外苍南之子的爱家爱乡社会责任。特别可嘉的是,他在事业有一定基础后,还把老家的许多青年带到杭州,作为自己的助手。他说用自己老家的人,话重话轻无所谓,叫东叫西好指挥。去年他在杭州迁新居时,还把老家农村一大批老乡邻、老族人、老亲朋请到杭州,办了好多桌酒,几天管吃管住,还带着这些乡人游西湖,开眼界。在老家人心中,他确实是一位不忘本、重感情,值得骄傲的“后生儿”。
珍惜缘分
人生有许多成就在于缘分之中,人有时就要善用缘分。陈中操就读的大学并非著名学府,但他选择的却是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这就是一大缘分。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他的重情商,他的“舍得观”与“发展观”,使他遇到了适当的时机,找到了适应的门路,广结了适合的人缘。
他在办学之余,总是十分珍惜各种社会缘分。凡是有关教育事业的事他都会特别关注,凡是与教育有关的人他都会积极联系,他对家乡的教育事业与家乡的发展十分关心。他平时很忙,但对于家乡人有关的社会活动能踊跃参加,并多作贡献。这些都是他对缘分的理解与珍惜的内心体现。
今年七月份,浙江1045电台在《对话掌门人》栏目中对他作了专题宣传,主播杨光采访了他,并以“直击对话现场”的形式,以《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编织梦想的时光》为题作了通篇报道。当杨光问:“做教育和做企业有什么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时,陈中操说:“相通就是两者都是需要打造品牌,品牌的影响力决定学校的高度。不同之处就是做教育不能把做数字作为第一追求目标,毕竟我们是教书育人的单位。”
虽然学校已经步入了上升通道,但他总有一种危机感,尤其是在目前各校都面临生源紧张的情况下,更不敢掉以轻心。陈中操始终认为,今后学校仍要以品牌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坚持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尽可能打通更多院校的通行之路,为有志青年提供更加便捷的学历进修渠道,以及更多层面、更优质的教育选择。让每一位在学习之路上曾经有过遗憾的学生,得到一个弥补和自我提升的机会。
教育事业之路还很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虽然有时他也会感到压力重重,但他有坚定的信心,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有适应形势变化的心理准备,相信他一定会有更坚强的毅力与更聪明的智慧,努力适应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社会环境。
因为他还很年轻,因为他有一颗执着与坚定的事业心,因为他拥有更长编织梦想的好时光。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