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格局演变”视频会议举行
日期: 2020-05-03 作者: 供稿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李想 张梦)4月30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主办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格局演变”视频会议举行。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晓东代表学校作了开幕式致辞。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中联部原副部长、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于洪君,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清华大学教授王绍光,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峰,澳门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叶桂平,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院高级研究员周晓晶,武汉大学教授虞崇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所长吴洪英等12位专家先后作了主旨演讲。来自全国各界关注该话题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和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的师生共3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华中智库副院长、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杜志章主持。

  许晓东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前方医院和后方校园两个战场同心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有可能深刻地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全球治理变革、维护良好的世界秩序?如何更加自觉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通过大家的探讨,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案,为全球格局演变贡献更多的创新智慧和战略思路。

  欧阳康谈到,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有重大的影响,世界各国在疫情打击下走出完全不同的道路,疫情是对各国以至于全球治理体系的一次重大考验。在后疫情时代,面对世界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中国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发挥制度的优势,补足制度的短板,处理好外交尤其是中美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至关重要。同时,在价值观层面,我们要立足底线来思考人与自然、生命意识、人性善恶、个性自由与社会性合作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问题。

  于洪君指出,大疫过后人类社会必须加强相互交流和学习,而不是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甚至相互取代。翁诗杰聚焦疫情中的各国博弈,审视国际秩序新变化。王绍光指出了深度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今后要加强该领域的研究。许庆琦提出中国应当调整“一带一路”倡议以应对疫情后的全球格局。刘鸿武分析了非洲新冠肺炎趋势及对中非关系的影响。朱峰探讨了新冠疫情对公共卫生、经济生活、社会关系和政治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叶桂平认为国际合作抗“疫”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王文认为中国学者应该更加积极对外发声,中国智库应更多地参与疫后世界秩序重建。周晓晶认为面对复杂和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大国关系,中国应把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常态,勇于担当,时刻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虞崇胜引用“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诗句来表达对后疫情时代发展的展望。吴洪英分析了疫情下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并指出了疫情对拉美格局的影响。

  欧阳康最后总结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始终秉持着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人民生命至上的原则,举国一盘棋和万众一心民族精神相结合,中国抗“疫”的经验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格局,10多位国内外顶尖学者从不同的专业领域、视角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大家一致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是人类认知能力有限性、各国体制差异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等多方面原因综合导致,面对这一全人类共同的威胁,我们应该摒弃成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牢固树立起人民生命至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和共识,也只有这样,人类在面对各种深度不确定性危机时,才能科学决策,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并最终取得胜利。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