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积极主动、旗帜鲜明推进维护全球多边经济,促进全球贸易链畅通,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于最近某些国家“逆全球化”、把制造业回迁本国的行为,专家们是怎么看的?
强化产业链纵横向集聚
浙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郑文哲
反思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疫情防控中相关物资匮乏但又无力解决,是它们长期专注金融资本运作,导致国内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空洞化后的结果。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制造业体系齐全,产业链完整,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急需物资的大规模供给,充分体现出中国制造的规模、速度、效率和力量。
其实,产业投资目的地的选择更多的是企业行为、市场行为。产业在哪里安家,归根结底看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哪里的投资回报率更高更可持续,并不是政府的一个号召和一笔资助所能决定的。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要更加重视做强做优中国的制造业,实现制造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型升级。二要为制造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真正体现出环境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吸引力作用。三要强化产业链的纵横向集聚,在产业链的齐、强、延上取得突破。
中国制造依然无可取代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学院副教授、金华市浙中区域经济研究所 程春鹏
疫情不仅影响中国制造,也给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带来危机。可以预见,为了降低对特定供应商的依赖,疫情之后的供应链“去全球化” 趋势似乎已不可避免。
早在疫情暴发之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大力鼓吹、推行在全球供应链上“去中国化”的政策和做法,其实这不是遵循经济规律的做法,其背后有难以言喻的政治图谋。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高度警惕,也坚信中国制造依然无可取代,因为中国制造基础牢靠、体系完备、人才充足,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分工已经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依赖性,替代成本比较高。
帮助企业上“云”出海
金华市工商联党组成员、总商会党委副书记,金华智库学会专家组专家 陈公炎
我认为,库德洛的民粹主义言论,政治“做秀”的成分比较多。实际上企业不可能说搬就能搬,需要考虑建厂成本、潜在市场等一系列的问题。
疫情一定会给“中国制造”带来诸如订单下降、国际物流效率下降、成本上升等压力,但难以从根本上撼动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当然,未来我国经济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外部挑战,部分产业链的撤出恐怕在所难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觉得,我国除了要加大对中小企业进行政策补贴等支持外,关键还是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工厂软件系统改造,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实现生产流程再造、企业提质增效。还要迅速转变观念,尽快布局跨境贸易电商,帮助企业上“云”出海,摆脱路径依赖。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