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了,义乌小鲵
本报讯 “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为积极推进我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昨天上午,金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浙江师范大学共同组织了义乌小鲵放归自然的行动。
此次放归地点在义乌市林场毛坪林区一溪涧处,该溪涧的地理环境满足了义乌小鲵生存的三个要求:一是具备“繁殖坑”,即水坑;二是凋落物较多,义乌小鲵成体上岸后,一般藏身在凋落物下;三是人为干扰小,远离人烟。
当天放归的360余尾义乌小鲵由浙江师范大学野生动物重点实验室培育,幼体200条、成体160余条,其中幼体放归到水池中继续生长,成体则放归到水岸潮湿地带。为更好地评估此次放归的效果,方便对小鲵野外生长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科研人员还对小鲵进行了荧光标记。
义乌小鲵,是一种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优良程度的指示物种,能够发现或者存活,表明生态系统和环境较为良好。因为义乌是该物种模式标本采集地,所以以义乌命名,是金华市鲜有的以本地地名命名的野生动物。
据介绍,长期以来,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人为的捕捉以及污染物的排放等原因,义乌小鲵物种存世较为稀少,属于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入选浙江省珍稀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工程。截至目前,我市已在野外放归800余尾。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物种,接下来,我们会在林区建立宣教室,进行相关方面的普及宣传。同时,我们还在开展义乌小鲵的遗传结构研究工作,打算从这一角度来阐明义乌小鲵的濒危因素。”浙江师范大学两栖动物学教授郑荣泉说。
来源:《金华日报》(2020-05-21 第03版:民生热线)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