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20年扎根广西龙州,传递支教接力棒—— 边城,那火红的“凤凰花”
日期: 2020-05-28 作者: 供稿单位: 00006版:接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型融媒体报道 ⑦

浙师大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馨文(前数第三排右三)回到龙州高中,和“珍珠班”的同学们在一起。


       初夏南国边城,凤凰花正葱茏。


  每年凤凰花盛开之时,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的孩子们就迎来了高考、中考。成长道路上,龙州孩子有一群特殊的引路人——他们跨越1500公里来到这座边陲小城,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有关广阔世界和美好未来的梦想。他们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001年以来,浙师大一届届青年学子传递着扶贫支教的接力棒,先后有203人在龙州挥洒青春。他们既“扶智”,又“扶志”,通过改变年轻一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优质教育力拔“穷根”。今年,又有18名浙师大学子通过了研究生支教团的选拔。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自团中央、教育部启动研究生支教计划以来,我省青年学子奔赴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开展扶贫支教,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正是其中之一。


  接力浇灌,让边城满树的凤凰花更加红艳。


       带上妈妈去支教,她的初心——


       “让孩子们手里有灯,眼中有光”


  阔别17年,浙师大第5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屠佳回到了龙州县第一中学的老校园。2003年夏天,屠佳在这里第一次面对这些稚嫩懵懂的面孔。


  第一次下乡家访,从未离开过城市的屠佳被眼前的景象震惊:龙州县上降乡的一户农家,几根烂木头撑起带着窟窿的油布做天花板,室内黝黑的地面上长着青苔……当晚,她在日记里写道:“我从未想象过,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会因为137元的学杂费经历人生的抉择。”


  “我领悟了研究生支教团的初心:让这难以言喻的苦涩彻底成为历史。”屠佳说。


  1999年,由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的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计划正式实施,采取“志愿加接力”方式,每年招募研究生到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浙师大从2001年起加入这一计划,扎根龙州,薪火相传。


  在最早几批来到龙州的支教研究生中,屠佳是特殊的一个。她以坚毅和勇气书写的支教故事在边城久久流传,激励着后来的学弟学妹。


  “这么多年没见了!你好吗?你妈妈好吗?”重回龙州,龙州一中老教师谢海一见到屠佳就关切地询问,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走,去看看你和妈妈当年住的宿舍。”


  那一年,在年轻的屠佳出发支教前不久,父亲患重病去世了。作为独女,屠佳经历了愁苦与纠结,最终毅然决定“带上妈妈去支教”。母女两人在龙州相依生活了大半年,每晚挤在一张一米多宽的床上。


  沿海城市宁波的一对母女结伴来到闷湿闭塞的边陲小城支教,佳话传开,龙州上下看到了浙师大支教团教育扶贫的决心,校地双方的心迅速贴近了。


  屠佳在龙州县戒毒所为戒毒青少年讲的一堂法制课,至今深深印刻在龙州一中许多老师心中:女孩子红了眼圈,男孩把脸埋在臂弯里,课讲完了,孩子们围着屠佳,叫她“姐姐”,说“好久没有人这样和我聊过了”。


  而最让屠佳难忘的,则是2003年一个停电的夜晚。晚自习前,孩子们买光了学校旁边小店里的蜡烛,在课桌上一支支点亮。橘黄色的烛光摇曳,宛如夜空中的星星,大家唱起了一首老歌:“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


  “我们扶贫支教的理想,就是让孩子们手里有灯,眼中有光。”屠佳说。


       回到家乡教书,曾记当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龙州县高级中学28岁的历史教师卢荣华没有想到,分别十多年后,再一次在母校见到了改变自己人生的支教老师。


  这是一场“云相逢”。卢荣华激动地坐在报告厅里,眼前的大屏幕上出现一张盈满温暖笑意的圆脸——那是卢荣华的高中地理老师、第10届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周国成。


  “卢荣华,你好!你是291班的,对吧?”周国成热情的声音传来。


  周老师当时教八九个班级几百个学生的地理课。这么多年过去,他一见面就脱口而出自己的名字和所在班级,卢荣华的眼眶湿润了。


  2008年,当周国成循着师兄师姐的足迹来到龙州,浙师大支教团已经成为“最特别的当地人”。他们早上和边城居民一样呼噜呼噜“嗦”进一碗米粉,然后骑着电瓶车在县城古老的石桥上驶过。大多数支教老师的宿舍在校园里,经常有学生来敲门:“老师,能找你谈谈心吗?”


  浙师大支教团把龙州的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把龙州人民对教育发展的期盼当作自己的期盼。龙州的3所初中、1所高中和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年都热切盼望着新一届支教团到来。在课余和周末、节假日,支教团成员经常不知疲倦地到龙州各乡村小学讲课。


  周国成同样留下了自己的故事——在卢荣华眼里,这位地理老师为同学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上课非常有激情,手里拿着地球仪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卢荣华说,“我的地理成绩本来很差,连经度和纬度都分不清楚。听周老师的课,很快成绩就上去了。”


  从周国成当年的办公室望出去有两棵果树,一棵菠萝蜜树,一棵龙眼树,夏秋时节挂满了果子。老的史地楼如今拆掉了,两棵果树还在。徜徉树下,卢荣华觉得自己仿佛就是支教团结出的果实——


  怀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愿望,卢荣华考入青海师范大学,其间3次到青海贫困边远地区支教。毕业后,卢荣华回到母校任教,接过属于自己的那一棒。


       梦想像珍珠般闪光,孩子们说——


       “请你在大学里等我来”


  伴随国家扶贫开发不断深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浙师大支教团始终紧跟时代的节奏。


  2017年,龙州提前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浙师大支教团在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2018年,龙州成为广西首个脱贫摘帽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龙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浙师大支教团是见证者、参与者。


  一名龙州学生塞给支教老师的字条,诠释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贫困地区的意义:“读小学的时候,我没想过自己会上初中;读初中的时候,我没想过自己会到高中;好舍不得你离开,请你在浙师大等我来。”


  这张字条承载的梦想和希望,深深打动了浙师大第20届支教团成员胡馨文。2018年,她来到刚刚脱贫摘帽的龙州,防止返贫、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是当地面临的重大挑战。“如果龙州孩子对未来的设想仍然只是‘到广东打工’,我们的使命就没有完成。”胡馨文说,站在新起点,支教团更加注重提升龙州年轻一代的自我发展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对未来有希望。


  怀揣这样的信念,胡馨文和支教团的同学们下乡采撷“珍珠”——把家境困难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级并提供资助,希望他们像珍珠一样在磨砺后闪光。在一间窄小的农宅里,胡馨文见到了15岁的王博晓。这户人家马上要异地搬迁,家庭生活有望得到明显改善,但女儿是不是要接着念书,父母一直下不了决心。接过求学登记表时,女孩一双大眼睛里仿佛藏满了话,她最终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爬到床上,垫着一口行李箱填完了表格。


  “这就是一颗未来的珍珠。”胡馨文告诉自己。支教团在龙州高中引入浙师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打造“梦想课堂”,开展“大梦想家”教育,用远大的志向塑造孩子们的心灵。当互联网时代种种新奇职业第一次涌进龙州孩子的视野,梦想从此起飞。进入“珍珠班”后不久,王博晓身上阴云般的愁绪就一扫而光,她担任了班长,大眼睛自信地闪亮,也更爱笑了。


  摘帽后的龙州更有理由办好优质教育。眼下,支教团正在龙州一中打造“浙师班”教育示范新品牌。这个班的班主任、主课教师均由支教团成员担任。接下来的3年,浙师大支教团将一届届接力“浙师班”教学工作,直到学生完成中考。在上学期段考中,“浙师班”成绩名列前茅。


  浙师大支教团在边城的教育接力还在继续。凤凰花开,年年岁岁。树木树人,岁岁年年。


背景链接


  1999年,团中央与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教工作的通知》,将研究生支教团作为青年学生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有效形式长期固定下来。此后,一批批浙江高校研究生奔赴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开展支教接力。


富民先强教 扶智且扶志

省侨联常委、杭州大学生创业俱乐部主席 郭羽


  “富民必先强教”。教育扶贫作为最长远的民生工程,是挖除民族地区穷根的治本之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是最具有根本性、可持续性的扶贫举措之一。


  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更加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出“着力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实践证明,研究生支教促进了中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在服务人才强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助力贫困地区脱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年来,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为民族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播撒希望的种子。他们扎根乡土,结合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扶志气”;产学结合,依据民族地区实际需求“扶智力”;力拔穷根,结合民族地区特色优势“扶产业”。


  2020年,我国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研究生支教团有新使命和新发展。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在“三结合”龙州支教经验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志智双扶”的支教新思路,以期助力激发作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智气”和“志气”,助力治愈精神贫困,形成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期助力更多民族地区实现“小县也能办大教育、穷县也能办富教育、革命老区也能办优质教育、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也能办优质教育”的大梦想;以期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以教育精准扶贫,打通民族地区扶贫支教的“最后一公里”。


青春跑道上  跑好“支教马拉松”

浙师大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胡馨文


  踏上龙州土地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是远行回家的游子,连空气都是熟悉的味道。于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而言,龙州确实是家一样的地方。


  20年薪火相传,我们助力龙州提前5年通过义务教育发展评估,实现“教育脱贫”,见证龙州成为广西首个脱贫摘帽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他们中的一部分又回到大山,投身教育事业,与我们并肩作战。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很幸运,能把自己的青春同教育事业的发展深融在一起,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分力量。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支教路上,我们深知自身的力量相对有限,破冰之功,决非一春之暖,支教需要锲而不舍的团队精神,需要一代代青年人的持续奋斗。在未来,我们浙师支教人将坚守初心,传好“支教马拉松”的交接棒,深深地扎根于奋斗的泥土中,在祖国大地上继续书写青春答卷。


无悔青春最难忘

姜晓蓉


  在边陲小城广西龙州,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他们被称作“最特别的当地人”。


  在龙州采访的两天,我们一次又一次动容:屠佳回到旧校址,见到当年的老同事,说起往事,眼泪奔涌而出;胡馨文重回她教过的班级,听到孩子们大声喊她的名字,眼睛里闪着光……这座小城已经和支教团深深融在一起。


  一届又一届支教团成员的努力,不仅扶起了龙州孩子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的能力,更扶起了他们奋发向上的志气。他们在爱心接力中,为龙州基础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用不长的一年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在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这是常常被提及的一句话。年轻的他们热情而充满活力,对繁华的大城市并非没有向往,却选择响应祖国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奉献书写一曲青春的赞歌。


  在一年年的薪火相传中,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助力龙州实现教育脱贫。他们正以青春的热血,践行许下的承诺,让支教事业在传承中更上一层楼。


浙江高校的支教接力

浙报制图:戚建卫



来源:《浙江日报》(2020-05-28  00006版)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