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甘地有一次乘火车,他的一只鞋子掉到了铁轨旁,此时火车已经开动,鞋子无法捡回来。于是,他忙把鞋子脱下来,扔到掉落的那只鞋子边上。一名乘客不解,问甘地为什么这么做。甘地笑着说:“这样一来,捡到鞋子的人就可以得到一双鞋子了。”
很是庆幸,在我的生活中,也曾遇到过如甘地般心存善念的人。记得那是在1990年3月初,一个午后,我步出室外,感受着春天的浓厚气息。接着,我从坐落在金华城西的金华县教师进修学校出发,步行前往浙师大《高师教师》编辑部,送一篇《试论“教学生学”》的校稿。当时,该刊责编之一的张乐初先生接待了我。由于我跟他是初次谋面,又担心打扰到他,故一交上文稿,就急转身往回走,不料张先生一把拉住了我:“别急着回去啊,我还有话要跟你讲。你这篇文章,跟我近年来从全国各地语文报刊上读到过的你写的那数十篇文章一样,都仅仅围绕语文课堂教学引导艺术这个主题,写得很有生气、活力,也不缺乏现实指导意义,你尽可以、也应该出本书嘛!”可当时的我,做梦也没想过出书这样的事,也不敢这么去做。
张先生又对我说:“出书,对于能写出一手好文章的人来说,并非什么了不起的难事。这对你来说,完全不成问题。”紧接着,他还就如何整理和组织书稿,如何确定书名,甚至如何物色出版社等,都向我一一进行了说明。
1991年2月中旬,我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把这本定名为《语文教学引导艺术新论》的书稿,寄给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没想到的是,一切都很顺利,书稿寄出未满一个月,出版社就给我回函,后又催我速寄《序》和《后记》。就这样,在张乐初先生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第一本专著于1992年5月顺利出版、发行。
如今,张乐初先生力挺我出书这件事已经过去30年。他当年对我的那份真诚、善意,以及他作为一家刊物责编的大家风范和宽广胸襟,我一直忘记不了,心中始终存着一份感激之情。
来源:《金华晚报》(2020-06-05 第11版:人文双溪)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