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地地道道的理科生,却有一颗文艺的心。在浙师大求学7年,他拍摄了浙师大首部风光延时摄影作品《浙里时光》,还创作了近400首诗作,其中大部分跟母校有关。他是王佳,老师、同学眼中的诗人,被笑称为“物电学院摄影系中文专业”的研究生。
“7年时间里,有太多的回忆值得珍藏,我把浙师大最美的样子都装进了相机。”王佳说,平日里他喜欢去蹭人文学院的课,在校期间创办了北山诗社,与北山诗社的成员和老师一起创作诗歌。
用镜头记录“浙里时光”
“如果不是在浙师大学习,我可能不会接触摄影。”开始时,王佳对摄影一窍不通,校党员之家一次偶然的活动中,让他接触了摄影并一发不可收。王佳说,闲时他喜欢绕着校园骑行,看到很多独特的风景,北山的雨后云雾、夏天的晚霞、师大7年遇到各式各样的人,都装进了他的相机里。
《浙里时光》的拍摄从2016年6月开始。两年半的时间,按下近10万次快门,选出14500张照片,最终浓缩成580秒的短片。“刚开始拍摄并不顺利。”王佳坦言,当时摄影器材不好,拍摄的画面,无论色彩还是光线都有点差强人意,需要后期花大量时间去处理。
拍摄中,有路人出于好奇走近看一眼相机。这种不可避免的小插曲,会让本来只需要拍摄一小时的素材拍上一整个上午。“延时素材处理很繁琐,对电脑设备要求很高,所以技术也很重要。”之前,王佳没有接触过剪辑、调色、配乐,他全部从头学起,还结识了不少剪辑方面的专家。
尽管拍摄困难重重,王佳却乐此不疲。“拍摄《浙里时光》也是重新发现浙师大美的一个过程。”夏日的夜晚,王佳会拿着相机去拍摄文化广场的银河;台风刚过,天气晴朗,天空格外清澈,他会举起相机摁下快门。
聊到拍摄视频的小技巧,王佳说:“拍摄是一个熟能生巧的活儿,不管配乐还是调色,实践多了便能掌握其中精义。”未来,他打算拍摄一部反映祖国大好河山的延时作品。
用诗歌承载“浙里情怀”
王佳自高中起就对文学很感兴趣,喜欢写一些散文诗歌。上大学后,在偶然逛博客时,他发现了旧体诗词的魅力,于是开始慢慢摸索。“刚开始写诗时不得章法,通过不断翻阅书籍,学着古人吟诵诗词才渐入佳境。”王佳说,写诗过程中,他会不断地反省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
基于对诗歌的兴趣,王佳创立了北山诗社,由此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经常一起谈诗论道。“诗社活动最多的就是诗词接龙,上一个人写的一首诗,下一个人用上一个人最后一句诗作为开头,以此类推,最多的时候能写五六十首。”他说,在浙师大生活的点滴,他经过字字句句斟酌都写进了一首首诗里。
地理环境学院的陈志文老师是北山诗社的导师,王佳经常在博客上看他写的诗词。陈志文教会了王佳诗歌的格律,还带着社员们去北山、鹿田书院等地采风。王佳说:“陈志文老师是我诗歌路上的引路人。”
如今的王佳是一名LED芯片研发工程师,但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没有停止诗文创作。谈及未来,除了好好工作,希望有机会去看看西藏的星空,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自己亲身经历所领会的一些感悟和道理,远比听别人讲的要更加深刻。”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