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复学后的大学生们更快地融入校园生活,浙江师范大学面对所有学生发起“21天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打卡”活动。学生们通过“微博”和“绿洲”进行打卡,可个人参加也可组团进行。6月7日活动结束时,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打卡活动“让生活充满正能量”。
“打卡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专职心理老师高建伟介绍,本次打卡活动全校共有352个个人和135个团队参加,该话题在网络上已有6600多条讨论,阅读量超620万。
打卡内容有趣多样
翻看微博打卡记录,大学生们的打卡内容涉及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一个名叫“静”的女生分享了自己“早起”打卡的过程。原先,她一般在深夜12时以后才入睡,早上7时50分之前起床,周末则会睡到9时。开始打卡后,她规定自己晚上11时入睡,早上7时15分起床。为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她给自己设了3个起床闹钟。
“一开始觉得疲惫,精神状态不太好,经过一周的调整,适应新的作息时间后觉得很舒服。”静同学说,早起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益处,头脑清醒,整理好床铺让自己心情也好,从容地吃早餐,元气满满地开启新的一天。
“小翟机灵鬼”是一名心理系的学生,他把每天学一些心理学知识、观看心理学电影和关注心理学公众号也当做打卡内容。“我每天都会做一些笔记,记录自己的感想。因为纯粹的阅读或观影只是知识的输入过程,若加上自己的思考就能形成输出,对知识的记忆也更深刻。”他说,自己很感谢这次打卡活动,“以这种方式与其他专业的同学分享心理学知识,对于学应用心理学的我来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此外,还有不少学生坚持打卡体育运动、学语言、学乐器等,在此过程中让自己生活作息变得规律,并锻炼意志品质。有一名来自吉林的学生的打卡内容有些特别,受疫情影响,她还没有返校上课,目前依旧在家上网课。打卡期间,她就坚持每天折纸星星。她说:“折纸星星能坚定我与疫情抗争到底的决心。希望每个人都能健健康康,也希望在抗疫一线的医生和志愿者们照顾好自己,平安、顺利。”
组团打卡共同成长
相比个人打卡,团队打卡在增进友谊、激发动能上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小徐和小陈是好友,两人都爱好练字。起初,小陈作为心理系学生,想将打卡活动融入专业学习中,但他又担心一个人坚持不下来,于是找到小徐,希望一起组团参加。两人一拍即合,还依据“以律养心、以净安心、以动舒心、以美怡心、以乐静心”等法则,把按时吃早餐、打扫宿舍卫生、坚持锻炼、互相鼓励等做法融入每天的打卡生活中。
生化学院两个寝室中的4名女生因结伴打卡,从陌生到熟悉,结下深厚友谊。她们把打卡群称为“妙妙屋”,每天互道早安和晚安,分享菜谱和运动情况,在分享生活中拉近友谊。
在打卡形式上,她们采用轮流发表的方式,4个人轮流进行图片处理与发布。一个人编辑好打卡信息后另外3人检查,确保重要信息没有遗漏,效果挺不错。关于打卡内容的处理,她们采用不同颜色来代表不同的打卡主题:绿色是日常问候,蓝色是整理寝室,黄色是电影分享……每天一个颜色,让生活色彩缤纷。
女生们一致觉得“听同一首歌”的打卡项目能让彼此的心灵靠得更近。“我觉得我们4个人在很多方面越来越像了,连拍照时脸上的笑容都很一致,‘笑容是有感染力的’这句话说得真对。”成员“黛丝”说,打卡活动提高了默契度,让4个人有了一种“劲往一处使”的奇妙感觉,生活和学习都更有力量了。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