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微信:教学案例 | 课堂玩转“汉字+”,教学有趣又高效
日期: 2020-06-17 作者: 供稿单位: 微信公众号:孔子学院

       

       汉字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谱系,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不同书体形式的变化,有着独特的美感。

       而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汉字复杂的形体结构、字音分离的表意体系、逐渐模糊的形意关系又让不少中文初学者感到无从着手或是望而生畏。

       除了汉字本身的难点,莫桑比克的中文课堂还有很多特别之处:学生活泼好动,对“灌输式”讲解兴趣索然;官方语言葡萄牙语属于表音文字,与表意的方块字相去甚远。这些教学难点最初着实让我伤透了脑筋,也费了不少心思。  


       怎样才能让我的汉字课堂获得学生的青睐呢?

       思来想去,我决定尝试“汉字+”教学新方式,即在汉字教学中注入其他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不少非洲学生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乐感”,为了让学生们在教学中逐渐适应“横竖撇捺”,我决定在汉字课堂中注入“音乐”的元素,运用到生活场景中,增加课堂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

       学习基本笔画和简单汉字后不久,我便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摇滚版的《歌声与微笑》。这是一首经典的中国歌曲,其节奏活泼、热情,结构整齐、方正,歌词质朴、大方,朗朗上口,非常适合莫桑比克的中文初学者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驱动力,学生对歌曲感兴趣,自然就提出了学习歌词的请求。虽然还没有完成歌词中全部汉字的学习,但老师依然可以把歌词作为复习笔画和汉字的载体。

  


       利用歌词进一步复习字词也十分有效。老师可以叫学生们在黑板上圈出歌词中学习过的汉字,并大声读出来。当学过的汉字在黑板上一个个被圈出来后,学生们就会发现这满满一页的歌词并没有一眼望去那样令人生畏。

       老师则可以趁热打铁鼓励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汉字都非常实用,汉字体系也不像大家想象中那样庞杂,只要认真学习就会发现学习汉字的乐趣。

       除了复习,音乐旋律还可以引领学生完成余下歌词中生字的学习。在后续课堂上,学习复杂笔画时,这首歌中学习过的生字还能作为例字展示给学生。

       在汉字课堂中加入音乐元素,使音乐作为调节课堂氛围,复习笔画生字的载体,不仅可以使课堂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续课堂中还能继续辅助教学,让汉字学习更加“有味”,真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呢!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汉字形体获得了独立于符号意义(字义)的发展途径。以后,它更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表现出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终于形成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书法。”

       因此,在学生学习书写汉字之初,我便把书法理念融入其中,比如告诉学生在书写笔画“横”时应该右半段略向上倾斜,笔画“竖”的起笔应该顿一顿等等。然而,学生却很难理解这是为什么。

       的确,对从小见惯了拉丁文字的莫桑学生来说,方块字是遥远的、陌生的。学生很难体会方块字“为何美,何为美,如何美”。老师应该让学生真正走近书法艺术,让他们拿起毛笔亲自体会,感受中国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体验。

  


       不久后,我便利用几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系统地学习了书法的起源、内涵、五种书体、名家名作、文房四宝以及书写方法等。这样学生对于汉字书写规范的困惑便都迎刃而解,对于汉字的审美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当然,学习汉字和书法离不开实践,学生们都非常期待亲手写出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经过前期讲解,看着面前的文房四宝,学生们都好奇地左看右看,捏一捏毛笔的笔尖,闻一闻浓浓的墨香……

       可真正书写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一时都无法适应握笔的方法和运笔的力道。这时就需要老师格外耐心地辅导,手把手地教学生克服这些难关。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掌握写毛笔字的基本方法,熟练的学生还会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课堂氛围十分融洽。很多学生下课后拿着写满汉字的宣纸说:老师,汉字太美了,就像一幅画!我要把它拿回家贴在我的墙上!

       对初次接触方块字的莫桑学生来说,汉字是陌生的,有难度的。可只要老师选对了方法,使学生了解汉字书写规范,汉字在学生眼中一定是生动的、美丽的。

       在汉字课堂中加入对书法艺术的讲解,不仅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给了学生一个亲身感受汉字世界“形体之美”的机会,让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亲手打开汉字书写的大门,在欢愉中掌握汉字的书写规范!


       在传统汉字课教学中,课堂听写、课后抄写是最常见的复习方法。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这些传统方法对于莫桑学生来说效率较低。一些学生在抄写时存在随意、应付的心态。对待课堂听写,有些学生则存在着应试心理,较难保持长时记忆。

       要想提高学生在汉字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发散性思维,可以尝试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长时间记忆信息的能力。

       在生活中我发现,不少莫桑比克人,闲来无事会两两坐在一起,用简陋的棋盘和双色瓶盖对弈。学生告诉我,很多莫桑比克人都喜欢玩这种棋。

       我由此受到启发,中国的五子棋也是一种容易上手,妙趣横生的游戏。何不借着汉字课的机会教给大家“汉字五子棋”,让学生在游戏和竞争的氛围中巩固知识,增强记忆呢?

       所谓汉字五子棋就是双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下汉字作为棋子,运用五子棋的规则,在一张打印的纸质棋盘上比赛。

       老师提前一周为大家讲解规则以及示范,鼓励学生回家自己复习准备。比赛当天,学生们很快便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汉字五子棋争霸赛”。经历三轮淘汰赛,最终锁定两位同学进行“黑板示范赛”。

       没想到两位棋手势均力敌,“观众们”的心情也像坐过山车般随着战况起伏不定。终于,“汉字五子棋争霸赛”在学生的阵阵欢呼声中落下了帷幕。学生们都意犹未尽,拿着写满汉字的“棋盘”惊叹,原来自己已经学会这么多汉字了!

  


       在教学中我意识到,汉字教学一定要贴近当地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莫桑比克不一定奏效。

       对此,中文教师应考虑更适应当地文化特色的教学方式,“汉字+五子棋”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游戏和竞争的气氛中,一个个汉字仿佛插上了翅膀“飞”到学生眼前,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高效地学习。

       时光飞逝,一个学期的汉字课就在精彩纷呈的“汉字+”中结束了,汉字教学难点这座“冰山”也渐渐融化为涓涓细流,灌溉进学生的心田。期待能有更多莫桑比克人认识中文、学习中文,体验到中文的魅力。

  


       来源:微信公众号:孔子学院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