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曹刚教授谈“疫情过后的七个道德愿景”:
愿景不同于远景,远景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所描绘的必然出现的远期图景,而愿景更多地带有主观的愿望,是基于疫情带给人们的反思和启示对未来的一种道德期待。疫情过后,我们期待的七个道德愿景,分别是:最可爱的人最应该享有尊荣;做有礼有爱的文明人;谣言和暴力不再肆虐网络世界;弱有所扶的温暖社会;“山河异域,日月同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中国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李建华教授论“疫情后共生伦理及其实践”:
疫情后社会生活可能的变化,如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不确定的因素会越来越多,人类的生存危机逐渐高于发展危机,整体主义的价值观日益凸显,社会的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感逐渐增强。这些变化意味着共生是疫情后的重要伦理特征。共生表现在多个层面: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生,多元文明的共生,民族、国家间的共生,与世界、人类的共生,等等。实现伦理共生,需要确立整体性思维、开放思维,构建全球治理体系,促进文明的互鉴,创建文明共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上海师范大学晏辉教授谈“面对公共危机,伦理学如何思考和表达”:
疫情后要求我们在观念上实现转变。在认识论上,从世界无限论到有限论,从绝对性到不确定性;在人性论上,需要对个人主体性进行反思,从原子式的自我主义转变到我与你的主体间性、我们的整体性,坚持中国哲学“和而不同”的意识;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反思和修正,尤其是对西方自由主义制度进行反思,肯定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落实到实践中,就是做好国家的治理,坚守生命第一、生命道德平等的价值原则,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正确的言说者、公正的旁观者与正当的行动者。
来源:《新华日报》(2020-08-04 第16版:思想周刊·学林)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