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走进安吉溪龙乡黄杜村,一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田。山脚下,柏油马路宽阔整洁,乡村别墅错落有致,茶叶加工厂里也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
任谁会想到,30年前这里穷得叮当响,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000元。如今,家家户户靠着一片叶子,蹚出了一条以茶富农、以茶兴业的脱贫致富路:全村1000多人拥有400多辆汽车,人均年收入超过4.9万元。
村里的变化,也让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85后”贾伟便是其中之一。2013年他从父辈手里接管“小明茶厂”后,第一年就卖掉了1500千克白茶,销量是原来的5倍。“选择回乡创业,我就想着要把这片叶子做出名堂。这不,去年我们家茶庄的营业额高达700多万元,净利润也有100多万元,这是老一辈茶农想都不敢想的。”
发展白茶产业前
村民一年收入只有几千块
“走出去”成村里人最大心愿
从安吉县城驱车30分钟,记者来到了被誉为“中国白茶第一村”的黄杜村。说起30年前的黄杜村,村民们感知最深的词,是“贫困”。
“过去,我们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村民们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在黄杜村当了近2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盛阿伟直言,当时大家都说“有女不嫁黄杜村”,甚至有的嫁到了这里,看到这里穷,又回娘家了。
今年58岁的钟玉英是土生土长的黄杜人,也是黄杜村委会主任。在她的印象里,以前的黄杜村就是一个躲在浙西北群山旮旯里的村子,每天早上起来推开窗看到的除了山还是山。基础设施就更谈不上了,村里处处都是泥巴路,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村里人均耕地很少,还多半是零零散散的坡地,我们无论种麦还是种稻,产量都很低。”钟玉英说,为了让村民富起来,村干部也不是没想过法子,大家尝试过种辣椒、板栗、杨梅、菊花等农作物,却始终没有实现“富起来”的愿望。
在采访中,大家不约而同提到一个词“走出去”,这似乎成了当时村里人“唯一”的出路。“茶二代”贾伟记得,父母从小就告诉他,要好好读书,“跳出农门,考出去,千万不要再回这个穷山沟!”
为了养家糊口,村里的很多年轻人早早就外出打工。可大家也只能去工地上卖力气干些苦力活,一年下来收入也只有几千块。
发展白茶产业后
从“不敢种”到“一起种”
村民尝到了种植白茶的甜头
1997年,黄杜村一些“胆大”的村民开始跨入垦山种茶的行列,钟玉英就是村里第一批种植白茶的农户。
“从来没种过白茶,所以刚开始我也不敢大规模种,主要是怕种出来的白茶没人要。”钟玉英跟记者“交了底”。她说,毕竟白茶价格很高,村民们都是抱着卖不出去的想法,所以不敢迈出第一步。
到了第二年采茶季,钟玉英将白茶摘下,炒制成茶叶,托人拿到城里的茶庄去卖。“没想到真有人买。”说到这,钟玉英脸上抑制不住地喜悦,第一年收成的4千克白茶,她卖出了7000多元,这抵得上当时在外打工一年的收入。
和钟玉英一样,贾伟家也是第一批尝到白茶“甜头”的。当时,贾伟还是个孩子,“父母扦插茶苗时,我们这些孩子也会在旁边递递苗,看着它生根发芽。”
第一年,贾伟家里卖出了5千克茶叶,收入8000多元。村里人都没想到,一片白茶竟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金叶子”,大部分乡邻都靠种茶卖茶过上了殷实富裕的生活。
到了2003年,黄杜村的白茶产业发展迅猛,村民人均年收入首次超过万元。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提出,更是为黄杜村发展白茶产业添了笃定前行的动力,茶农也信心十足。
目前,黄杜村共有茶园800公顷,村民直接经营茶园面积达3200公顷;全村417个农户中,325户拥有安吉白茶营业执照,年产值突破4亿元。这些茶园对黄杜村来说,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探索推进茶旅融合
无人问津的穷山村成旅游景点
几年下来,白茶以前所未有的势头铺满了荒山,放眼望去一派青葱。到了采茶季节,涌入村里的外地采茶工就有数十万人,客车能从村头排到村尾。鲜叶刚从山上采摘下来,就被茶叶公司高价买走,供不应求。
不仅如此,黄杜村更是引来了上百万游客前来体验采茶。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从2012年开始,盛阿伟开始探索黄杜村的茶旅融合。
“当时听说景域集团要在安吉选址投资酒店,我就往对方的上海总部跑了三趟,最终用诚意打动了对方。”盛阿伟说。2014年,景域集团总投资2亿元的帐篷客酒店在黄杜村如期运营,还一度成为“网红”酒店,一房难定。
记者了解到,投入运营的帐篷客酒店,吸引来的不仅有游客,更有不少高端客户。安吉白茶的销售量也与日俱增。据统计,近几年来,黄杜村每年通过帐篷客销售的安吉白茶达到600万元左右,酒店里的白茶价格每千克最低也要3200元,最高还能卖到每千克上万元,这和茶农在干茶交易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眼下,一条全长25千米的白茶飘香观光带串起了万亩茶园风光和周边乡镇、水系的生态资源。一条茶旅融合的乡村旅游之路,也随着白茶飘香精品观光带的建设日渐成熟。如今,茶园上方,一片完整的天空被保留下来,成了户外低空运动爱好者的乐园。
青年返乡创业并回报社会
从父辈手中接过茶厂并转型升级
第一年销量就是以往的5倍
家乡的变化也吸引了年轻人归乡,贾伟就是村里最早回乡的年轻人。
2008年,贾伟从浙江师范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起初,他一心想着在大城市闯一闯,辗转杭州、南京等地,当过设计师,也创业开过公司。直到2013年,创业失败的他在进行第二次创业选择时,父亲突然问了一句,“你要不回来看看茶叶能不能做?”
“2012年安吉白茶已成为全县农业的支柱和招牌,从黄杜村慢慢走向了全国。所以父亲也一改先前的态度,主动建议我回乡接管茶厂,看看能不能从白茶中找到一些出路。”考虑到父母年纪都大了,贾伟回到了黄杜村,接管了父亲的小明茶场,还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语茉茶业有限公司。
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认证、重新设计茶叶产品包装、注册成立品牌……为了推动初级农产品的转型升级,贾伟开始进行白茶标准化生产,还重新学习了有关茶叶的一切知识。育苗、种植、炒茶制茶各个环节和茶园管理,他都虚心向父亲请教。
凭借年轻人灵活的视野,贾伟将家里的白茶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卖到欧洲、非洲。回乡创业第一年,他就卖掉了1500千克白茶,这是茶庄以往销量的5倍。
为了做好茶,他还跑到新昌学摊青,去云南学看山场、学发酵,去武夷山学烘焙……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让贾伟对茶有了更深了解,他也开始改良传统工艺,把目光投向更多茶叶品种。2015年,贾伟的茶庄正式推出了“安吉红”,这是贾伟和团队经过近3年时间不断尝试、审评、改进完成的。现在,“安吉红”也成了语茉茶业的特色主打产品之一,一年能卖出1500千克。
创新推出茶的各种衍生品
他说“白茶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
不仅如此,2018年,语茉茶业还推出了“月里来香”中秋团圆礼盒。“礼盒里有一盒桂花红茶、两个白茶月饼、两个蛋黄流心月饼,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应季产品。”让贾伟没想到的是,月饼礼盒推出仅半个月,就卖出了2000多份,营业额高达50万元。
贾伟告诉记者,这两年的中秋节前夕,他每天都能接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月饼礼盒订单,营业额也提高到100多万元。
除了做月饼,贾伟还尝试用白茶做饮品。前不久,他在安吉县开出了一家茶饮店,用黄杜白茶做的奶茶,一下子吸引了不少顾客。一天最多的时候能卖出100多杯,销量并不比同类“网红”饮品差。
做月饼、开茶饮店,贾伟的这一系列“动作”让父亲贾小明刮目相看。作为一个老茶农,他从没想过自家茶庄除了买茶叶,还能做出这么多茶的衍生品。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白茶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贾伟说,除了研究茶业,维护老客户关系外,他还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创建了“安吉白茶抖起来”等销售推广平台,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比如,利用当下最火的直播现场记录炒茶、采茶等过程,可以让客户更好了解茶叶制作过程,实现“线上进行维护,线下建立联系”。慢慢地,贾伟发现,做好直播平台也可以明显带动安吉高端白茶的销售。
除了茶庄老板,贾伟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溪龙乡青年创业联盟会长。创业联盟现有40多位会员,其中有“茶二代”,有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还有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博士,贾伟经常组织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制茶工艺、营销策略。他说,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把安吉白茶这个品牌做得更有影响力,“这对于安吉白茶品牌也是一种保护。”
让这片叶子富更多百姓
他们为贫困地送去“致富苗”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这是黄杜村发展壮大白茶产业的真实写照。现如今,黄杜村家家户户都从事白茶相关产业,不仅卖白茶,还卖起了茶山风景、茶饮文化。
“黄杜村富裕了,安吉富裕了,但人不能忘本,致富不能忘党恩。”盛阿伟说,自己的日子过好了,黄杜人就想着要帮帮别人。
说干就干。2018年,黄杜村20名党员开了一个会,盛阿伟提议向贫困地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百姓脱贫,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很快,调研确立受赠区县,培育“白叶一号”茶苗,组建技术服务团队……2018年10月,黄杜村首批扶贫茶苗在贵州普安县“安家”。去年3月,随着最后一批50万株扶贫苗到达四川青川县,1500万株扶贫苗全部捐赠到位,覆盖了湖南古丈县、四川青川县、贵州普安县和沿河县等3省4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
为了确保茶苗种活种好,黄杜村还派出了种茶大户轮流去受捐地义务蹲点,现场解决技术难题。这两年,黄杜村的白茶种植技术团队先后22次奔赴捐赠地帮扶指导。看着茶苗茁壮成长,黄杜人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
当年的一片叶子,如今已经壮大成一方富民产业。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让黄杜村乃至整个安吉县收获绿色红利,成为安吉白茶产业不断壮大前行的不竭动力。
来源:《青年时报》(2020-09-23 第A03版: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