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图册,又称“鱼鳞册”“鳞册”“鱼鳞图”“鱼鳞”等,是官府为征收赋税而攒造的土地图簿册,详细登记了每户业主的土地类别、土名、等级、四至、地形、面积、住址等信息,因所绘图形排列状若鱼鳞而得名。鱼鳞图册作为中国古代地籍管理和征收赋税的依据,事关国家财政收入,是明清以来最重要的档案之一,也是古代社会史、经济史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婺州(今金华市)是鱼鳞图册的创始地和样板地,汤溪至今还保存着一批极为珍贵的地籍档案——鱼鳞图册,一直藏于深闺之中,鲜为人知。现金华市档案馆所藏晚清至民国汤溪县鱼鳞图册436册,记载了汤溪县白沙庄、坊上庄、寺平庄等73个庄的土地信息,其数量仅次于休宁县档案馆所藏休宁鱼鳞图册(1162册)、兰溪市档案馆所藏兰溪鱼鳞图册(746册),遗存总量位居全国第三。
记者见到的这批珍宝暂存在浙江师范大学成立的契约文书博物馆。该博物馆受市档案馆委托开展修复、整理、研究工作。虽然它们有明显的虫蛀、鼠咬、脆化痕迹,但依然焕发着光彩。据悉,2013年,金华市档案馆与浙江师范大学出土文献与汉字研究中心合作,签订《关于合作进行婺州鱼鳞册搜集整理研究的意向书》,开展了《汤溪鱼鳞图册》的整理与研究工作。2016年,《汤溪鱼鳞图册合集》入选第四批《浙江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目前,《汤溪鱼鳞图册合集》第一辑(5册)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国内外第一次系统地出版鱼鳞图册档案。该书因其考证翔实、制作精良为学界所称赞,被誉为“鱼鳞图册整理出版的典范”。
一 最初在金华试办 现遗存颇丰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鱼鳞图册的编造,始于南宋,最初就是在金华地区试办。而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则是在明洪武年间。具体办法是:根据各县税粮多少,将一县分为若干区,每区又按土地的自然形态分为若干地段,由粮长率里长、甲首进行丈量,编排字号,详列土地字号、土名、面积、地形、四至、税则、业主等信息。各州、县、都、里将所辖境内的田地图编在一起,栉比排列,制成鱼鳞总图册。各州县年终统一造册解府,汇编成一府总册。明代鱼鳞图册,就其所登记的内容而言,已是相当完备的土地登记册。它的编制,使赋税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清承明制,一直沿用鱼鳞图册制度。
鱼鳞图册是珍贵的历史文献,著名经济史学家赵冈在《鱼鳞图册研究》自序中评价道:“我认为明清时代的鱼鳞图册是人类历史上(在电脑时代来临以前)政府地籍管理最周详细致的档案记录,中国以外任何国家都找不到类似的档案资料。”
现今保存下来的鱼鳞图册大多零散而不完整,所属时间不同,所在地域各异。难得的是,浙江鱼鳞图册遗存数量颇丰,至今保存了明清至民国时期巨量的鱼鳞图册,其中仅兰溪县、汤溪县鱼鳞图册存量就多达千册以上,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极高。
“一般来讲,正史、方志等史料关于土地数据的记载,往往是二次描述,或多或少和史实有些差距。而鱼鳞图册中的数据是通过实际丈量或业户陈报而来,再由官府派专人进行核查,因此数据较为翔实可靠。”浙师大人文学院教师李义敏提到,借助这些第一手的档案记录,可以深入理解清代至民国整个婺州乃至浙江中部的土地面貌和土地关系。“鱼鳞图册的研究价值不可估量,2013年12月,浙江师范大学出土文献与汉字研究中心与金华市档案馆签订合作意向书,整理、研究随即启动。”
2018年5月,金华市档案馆申报的“晚清至民国时期婺州鱼鳞册档案开发”项目,入选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任务,婺州鱼鳞图册的修复、整理和数字化工作顺利展开;2020年6月,金华市档案馆创建婺州鱼鳞图册展陈室,这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以鱼鳞图册为专题的展陈室。
二 汤溪曾多次编册 最长耗时20年
汤溪,地处浙江衢州府之东、金华府之西、处州府之北,原隶属三府四县。明清之际,汤溪县在万历和康熙两朝进行过大规模的土地清丈,并伴随鱼鳞图册的攒造。据《民国汤溪县志》记载,清末汤溪县遭“发贼之乱,署内外旧物悉成灰烬”“旧鱼鳞册经燹无存”。县府所藏鱼鳞图册被毁,田土数据失存,导致征粮无凭。同治三年(1864)三月,汤溪知县汤庆淮“奉设乡局,清查田亩,凭各局开报,核计粮额短缺银三千余两”。此次清查土地,采取民户自己上报的形式,然而许多民户隐匿不报,因而出现缺额甚多的乱象。同治四年(1865),继任知县王日新发现,“粮产错杂,非通县清丈不能得其实在”,重新清查土地,编造鱼鳞图册,成为当务之急。这一年,县令设局清丈田土。但由于各种原因,鱼鳞图册的攒造过程长达20年,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清赋告竣,鱼鳞图册最终攒造完成。
20年的时间其实代表着许多含义,其中的独特性值得一提。虽然汤溪县鱼鳞图册的攒造是效仿率先启动鱼鳞图册编造工作的兰溪县,但是,汤溪鱼鳞图册版式有所变化,更具先进性。这背后是基于现实情况的考虑。
在中国传统社会,土地占有权的情况极其复杂,业主也往往多种多样,包括民户、会社、宗祠、祖宗、寺庙、官府等类。汤溪鱼鳞图册新增“户承粮”的设计,就是要明确承粮户,为官府征税提供方便。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亩分的变更,为方便增添信息,还在亩分左侧的空列,有意预留出空白。
不仅如此,清雍正年间,作为重大赋役制度的顺庄法在浙江全面推行。汤溪鱼鳞图册在登记业主住址时,直接省去“都”“图”二级建制,仅保留“庄”;土地等则变更为“金”“兰”“龙”“遂”四则,标明了汤溪县土地的原属县域。
据李义敏研究,汤溪鱼鳞图册攒造完成后,成为田赋征收、土地权属及田土诉讼的基本依据,因此无论官府还是民间,一般都会将其妥善保存。据民国公文记载,清末汤溪县官府所藏鱼鳞图册直至民国时期仍较好地保存,并被应用到民国清查地粮工作中。直到土地改革时颁发了土地房产所有证,鱼鳞图册才被取代。
1958年10月,汤溪县建制撤销,并入金华县,这批珍贵的鱼鳞图册随之移交给金华县财政局农财股保管,后虽历经多次搬迁,但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1987年,金华县财政局为腾空库房,将《汤溪鱼鳞图册》移交至金华市档案馆,一直保存至今。
三 了解当地习俗民情 深入文化挖掘
如今,汤溪鱼鳞图册虽不再作为土地征收的依据,然而它见证了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近百年汤溪县域的土地变更、宗族分布、环境变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更具有诸多现实意义。
2019年,李义敏与学生们从汤溪鱼鳞图册中选取“寺平庄”作为切入口,将枯燥的上万个土地数据全部录成电子版,然后找到“寺平庄”对应的地点寺平村,多次赴实地展开田野调查,进一步将簿册中的“业主”落到实处。于是看似枯燥简单的信息开始变得立体化,并且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
汤溪县鱼鳞图册载寺平庄龙则珍字一号“金泉圳”,这块地是一口供灌溉的大水塘,在保障农业生产方面具有核心作用。其业主为戴宗碧,根据《兰源溪东戴氏宗谱》记载:“始祖戴琨,字宗碧,行贤廿二,道庆公之子。生于洪武乙亥年十月初三日,终于景泰癸酉年十一月十五日。”可是,汤溪县鱼鳞图册却攒造于清同治、光绪年间,离戴宗碧去世已有400余年。
“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土地性质与业主登记规则,也受到地方习俗的影响。之所以将‘金泉圳’的业主登记为戴宗碧,原因是这块地属于戴氏家族的祖业,为戴氏家族的公共财产,故按俗以祖宗名字登记,以示土地性质。”李义敏说,透过鱼鳞图册所载信息,可以了解到一些重要的地方习俗信息。
除了去世400年的业主,有的业主名称则以各类组织名义登录在册。在统计过程中,李义敏团队发现仅寺平一庄的民间会社就多达38个。诸如初四会、上元会、冬至会等节日会,大皇会、土地会、观音会、关帝会、禧神会、振兴佛会等宗教会,水利会、茶会、桥会、泉井会、松树会等其他类型的会社。
“这些民间会社在拥有会众的同时,也拥有田地。这些土地主要来源于会众的捐助,其所得收入除缴纳必要的赋税以外,其余部分主要用于活动的开支和会众互助。”简单点说,这些会社就和我们现在的协会功能类似,成员采用股份制。这些民间组织在凝聚人心、消解纠纷、救贫扶弱、维护地方稳定、抑制贫富差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补官治之不足”。如果继续深入下去,可以研究出晚清民间会社的种类、规模、分布等具体情况,对理解基层社会系统至关重要。
四 激活“鱼鳞图册”档案 助力古村落振兴
寺平古村是金华市保护与开发最为完善的古村落之一,村内原有24座厅堂,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8座,建筑整体宏大华丽,内部砖雕艺术之精美令人叹服,可知当年该村经济之繁盛。“但经查阅家谱,很少有人获取功名。为什么当时经济实力如此雄厚?”李义敏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多次问及寺平村当地村民,很少有人能够回答上来。
后来,实地考察发现,明代曾有一条官道贯穿村中央,而官道两旁商铺林立,至今仍有遗迹存留,寺平村正是利用这条官道,经营各种生意,发财致富。再对照鱼鳞图册,寺平村的山主要集中在南面,被金泉圳围绕。鱼鳞图册记载的“山”,约占总亩数的6.6%,共541.01亩。其中,南山曾是当地的经济命脉,“南货”包括产自南山的茶叶、木头、毛竹、落叶等,村里的“官道”,作为进出南山的必经之道,为往来行人提供了歇脚、采买物资、交易“南货”的场所,同样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由此,推断寺平村之前拥有不凡的经济实力。
李义敏指导的课题组还发现,在大力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同质化复制现象十分严重,“千村一面”的格局悄然形成。如何凸显古村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各自特色,这已成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古代鱼鳞图册档案或许可以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
3月28日,由浙江师范大学中文、历史、地理等专业10位大学生组成的课题组,手持清代鱼鳞图册,走进寺平古村。在当地文史爱好者胡阿荣的指引下,他们根据鱼鳞图册的编造顺序,从珍字1号地块“金泉圳”出发,将图册记载与现实地名一一验证。他们惊奇地发现,鱼鳞图册中的大部分地名仍能够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甚至河流的走向也基本没有改变。同时,课题组充分利用GIS、GPS等现代技术,对册中所载地点进行准确定位,科学拼合清代寺平古村3629号地块,形成“晚清寺平庄鱼鳞总图”,第一次真实还原了百年前寺平古村的地理空间,这为古村的保护性开发提供了最可靠的蓝本。
结合鱼鳞图册与遗迹现状,课题组准备为寺平古村设计一条新型文化旅游路线。寺平村党支部书记戴永彬表示:“浙师大课题组为寺平古村的保护性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我们非常乐意将寺平村作为第一个试验点。”
“我们正在与当地政府商议,下一步在多个古村建立鱼鳞图册文化展览馆,通过探讨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宗族分布等等,再现每个古村真实丰富的历史文化。”李义敏表示。
未来,课题组希望将寺平村的经验总结推广,创造各具特色、差异化推进的旅游发展新方式,为打造“千村千面”的新格局贡献力量,从而助力古村落振兴。
(在此特别感谢李义敏 胡阿荣的支持)
来源:《金华日报》(2021-05-21 第16版:今日开发区·文化)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