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大山的孩子与“世界儿童艺术地图”
日期: 2021-08-16 作者: 供稿单位: 00016版:美育

       

蒲公英美育夏令营云南乡村支教课程“能讲故事的条纹面具” 谢丽芳 吴尚学/摄


       7月,浙江师范大学志愿者团队进入云南,在景洪市嘎洒镇嘎栋中心小学集结,然后分别前往五个实验点校。与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朱青生老师,和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吴宁博士一起,首站来到景洪市基诺乡。

  朱青生与“世界儿童艺术地图”

  蒲公英行动将地方文化转换成美术课程资源引进学校课堂,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民族民间美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以增强当地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同时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我们与朱青生教授和吴宁博士在近十天的时间,连续考察了5所学校、4个村寨,每到一地朱老师都给孩子讲述了世界儿童艺术地图的故事。

  朱老师介绍说,“‘世界儿童艺术地图’是一个文化版图,是同时性的人类不同文化的呈现,它把同一个时代的世界文化,整体地展开来,就像是一个地球在旋转中不断铺陈。”显然,这一课程理念带出的是一种观念的转换。不论是地方民族文化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这个急速变化的网络时代,也不论是老师,还是孩子, 我们都有必要积极参与并跟上这个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且以艺术的方式去了解并融入未来的世界。

  “世界儿童艺术地图”中基诺族孩子

  基诺族是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祖国怀抱中实现跨越千年变化的民族。这天孩子们特别兴奋,因为蒲公英行动夏令营浙江师大志愿者团队的佫蒙博士、研究生陈柳伊与陈舒勤,在基诺民族小学黄春华副校长和李志华老师带领下,要来给他们上美术课啦。“我们是基诺的孩子,我们是中国的孩子,我们是世界的孩子。”朱老师还给他们讲述“世界儿童艺术地图”的故事。

  在亚诺山顶的一座亭子里,朱老师用手机上的图片,先后给孩子们介绍了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埃及的“金字塔”,德国的“新天鹅宫”,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中国的“敦煌壁画”、怀素的“草书”。“百千年后有书声”,在这原始密林中,大家即刻被眼前这些基诺族孩子背诵的白居易的“忆江南”所感动。朱老师给孩子讲述起了自己江南故乡镇江的“昭明太子读书台”。随即又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到了眼前这古茶山的“丫么亭”(汉译如意亭)。因为在这里,朱老师完成了准备多年,且与世界上另外四个国家学者所计划共同推进的“世界儿童艺术地图”的开讲。现在朱老师与孩子们一道又将这座“丫么亭”放进了“世界儿童艺术地图”。他告诉孩子,我们的艺术地图将通过网络课程继续扩展和深化,会越来越丰富,这样我们知道的也就会越来越多。

  如同过节,这天孩子们都穿上了本民族的服装,这也使得他们在跟着长辈学习识茶、种茶、甚至按照古老方式制作包烧茶和品茶的行为具有了一种仪式感。之后他们拿着木炭与粉笔在地上尽情地画着自己所获得的各种感受。有古茶树,有朱老师开讲的“丫么亭”,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孩子们能想象到的各种图像。

  “世界儿童艺术地图”与

  “蒲公英行动”

  从基诺山出来,我们又到了另外的四个点校。曼海小学、嘎栋中心小学与曼典小学,及勐旺镇中心小学的志愿者与当地老师一起,基本都在以单元化课程形式,用多种材料在引导孩子进行创作和学习。

  为改变瑶族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政府对勐旺乡三年级以上瑶族学生实行了“异地集中办学”,他们被安置到市区学校,以享受与城里学生同等教学资源。我们驱车32公里来到老瑶寨。在寨子里一堆焚烧过后的木炭边,发现有孩子用木炭画的人物图像。尽管受到电视卡通画影响,这些图式与城市孩子画的一样,但它仍能证明孩子绘画天性的存在。朱老师在老瑶寨,又给孩子讲起艺术史中的故事。他满怀期待地对大家说,目前国际艺术史学会正在致力于动员全世界所有最好的艺术史家,来给所有人讲艺术。如果这个项目跟儿童艺术地图连接起来,从小让儿童学会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不同,学会互相欣赏、鼓励和理解,从而也就能使他们具有未来的世界性的见识与眼界。

  艺术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呈现,是一个伴随人类生存与世界文化演变的完整进程。艺术教育,包括非遗和本土文化传承所具有的意义,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同样也在为他们提供一种学习理解认识和比较自己国家和民族,以及其他国家历史与文化的途径。

  作为大山的孩子,教育还应该为他们走出大山或者回到大山奠定基础,以培养他们具备更多参与社会竞争和建设的能力。艺术教育将赋予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欣赏、接收与批判的能力。

       来源:《美术报》(2021-08-14  00016版:美育)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