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学者热议后疫情时代亚洲电影景观
日期: 2021-12-27 作者: 供稿单位: 戏剧影视教指委

   2021年12月18日晚18:30,“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四季第十九讲顺利开讲,讲座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池州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由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邀请到周星教授、彭涛教授、贺红英教授、谭政研究员、黄钟军教授、王昌松副教授、黄含副教授、崔颖副教授、崔军副教授、张侃侃老师、史剑辉副教授等学术界专家学者就“后疫情时代亚洲电影景观”一题于云端开展精彩演讲。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B站账号、“北师大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快手账号同步直播。

     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燕教授担任开幕主持。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池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骨干教师,池州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一流学科视听创作方向负责人高祥华副教授担任上半场主持。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浙江省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儿童少年影视学会常务理事余韬教授担任下半场主持

     讲座开始前,池州学院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历史学会副会长阳光宁教授,代表池州学院发表致辞,他介绍了池州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发展与建设情况,诚挚地邀请各位专家莅临池州学院指导工作,并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院长,“双龙学者”特聘教授,设计学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浙江师范大学乡村景观文化中心主任施俊天院长代表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发表致辞,他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创意与传播学院戏剧影视学科对建设与发展,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来浙江师范大学作客,并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副主任周星教授代表戏剧影视学教指委发表致辞。他表示亚洲电影视阈是北京师范大学一直在做的重要课题,而且聚集了非常出色的研究队伍,希望通过此次研讨,能够有更多的青年研究者对亚洲视域中多个国家、多个文化地域做专精深的研究。

     接下来,讲座正式开始,讲座分上下半场进行。首先进行的是上半场。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传播中心主任彭涛教授发表了题为《父与子的拥抱:新主流电影建构情感认同的叙事路径》的主题发言。彭教授围绕新主流电影构建情感认同的叙事路径展开,从美学视域出发,对电影文本进行了分析。近三年我和我的系列电影中,实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钦慕式的认同,是一种维系恰当距离的行为。父亲往往象征着文化秩序和领域的权力结构,父子关系无法像母子关系那样亲密交融,但是也永远难以割舍,电影中许多故事正是运用了这样中距离,从子辈的视角出发审父,最终通过对父亲的认同来宣扬父所代表的主流价值观。对于集体式电影来说,美中不足的是每个故事单元的容量有限,虽然构阵起了不同年代的楷模父亲形象,人物行为在心理、动因等方面的转变难以得到充分展现。回到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对父子关系的重视是当代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电影围绕父子认同构建叙述模式,不仅赢得了观众的情感认同,还通过把遥远的英雄转化为孩子身边的父亲,从家庭记忆入手完成对集体记忆、国家记忆的转换、唤醒,以富有亲近感的视角呈现出非凡的社会体验,最终在文化关系、社会背景和地位利益三方面贴近了今天的主流观众、主流价值观,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传统电影面临的对抗式解读的困局。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类围绕父子认同叙述的电影也有些问题,往往伴随着对女性视角的省略,或者对女性角色的扁平化处理,还有部分影片显现出叙事逻辑的单一化和情感动机感染力匮乏的硬伤,未来的新主流电影的创作发展都是需要去考量、修正的。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系主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俄罗斯国立电影学院访问学者贺红英教授发表了题为《中亚电影掠影》的主题发言。她介绍了五个中亚国家的电影发展史和现状。吉尔吉斯斯坦电影与大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渊源深厚,例如《第一位老师》《白轮船》《登上富士山》等。近年来的代表影片有《库尔曼江女王》、《萨尔克拜》、《半人马》。塔吉克斯坦,在苏联解体后不久,主要靠两位导演的作品支撑,胡多依纳扎洛夫、乌斯莫诺夫,但这些影片都是侨居国外的导演们在塔吉克斯坦国土以外拍摄制作的,是所谓的流亡电影。直到2003年塔吉克斯坦才生产出了独立后在本土制作的第一部长故事片《爱的雕像》。乌兹别克斯坦的电影受到了国家的支持,以积极向善、乐观明朗为主旋律。后来全面转向了商业化,一些私人电影制片企业出现,使电影产业更加巩固,电影发行也立足于本国。哈萨克斯坦在世界上颇具影响力,但近年来许多具有实力的影响电影人纷纷离开哈萨克斯坦,削弱了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实力。影片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类型多样性也不足,国产影片的市场推广很不得力,也是当下面临的一些问题。土库曼斯坦,其电影产业几乎已不存在。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副主任周星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电影:创造影像新时代的精神价值》的主题发言。他表示后疫情时代远远没有结束,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亚洲电影的生产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疫情时代一定要从表面的词汇看到世界的景观发生的变化影响。后疫情时代对电影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一是世界电影的生产几乎受到相当大程度的摧残性打击,另一方面,中国在这个逆势里面显现出恢复、增长、独特的景观,依然要从中看到中国崛起或者中国影像崛起的重要背景。我们期待亚洲电影要更开放、更吸纳,但是必须心中明白只有中国电影内在的坚挺发展,才有亚洲电影乃至于和北美电影更多的拓展,自己的价值观是第一位的,艺术的发展是我们的生命线。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教授,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后,【映画台湾】主理人黄钟军教授发表了题为《新台湾电影的疾病叙事与疾病隐喻》的主题发言。以近三年的台湾地区电影的情况来说,疾病已经成为新台湾电影中非常常见的叙事主题。疾病广泛地指涉着水、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多重内涵。这些疾病关联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等各不相同,折射出当代台湾社会的不同面向。新台湾电影中大量的疾病叙事一方面体现出台湾电影对这些生病的个体以及残障人士的关注,体现出高度的人文关怀。也可以发现,当前台湾地区电影的疾病书写直指病体与失衡的政体之间的关系。

     《电影艺术》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电影学博士。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青联主席、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秘书长、中国青年电影编剧扶持计划(聿影计划)秘书长、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专家评委、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评委、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传媒荣誉单元评委谭政研究员发表了题为《镜语中的美学正义:印度电影的种姓批判》的主题发言。印度是全球非常重要的一个新型的经济体,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确实存在很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种姓的现象,种姓制度在他建国的时候就被宪法废止了,因为有久远的历史传统各方面还深入沿袭在社会各方面,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印度的种姓等级制度。宝莱坞电影虽然是全球非常重要的一个电影工业体,但是他们也是一直在关注印度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也有一些镜头语言对他们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但是并没有成为主流的电影表达。因为电影是一个裁判力量,对社会不公进行裁判,传递美学中的正义,发挥时代平衡器的作用。所以有人说,当宝莱坞给我们一个达利特英雄或超级巨星的时候,真的可以说种姓时代已经结束,当然这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努力才能达到。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新闻系、广告系系主任,副教授,电影传播学博士,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东盟及华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王昌松副教授发表了题为《在华发展的马来西亚华裔导演“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发言。今年上影的电影《了不起的老爸》在长期的马来西亚电影中填补了新闻的热点,恰恰是马来西亚著名导演指导的首部中国电影,在马来西亚影院没有开放之初,这部电影通过马来西亚环宇电视台的家庭影院频道在马来西亚播出,播出时间比在中国上映的时间晚两个月。这部电影的成功在中国获得的口碑、市场也引发了很多马来西亚电影人的热烈讨论。他们总是期待出现什么样的高度,但是这个高度一直没有看到。通过电影节参展的华裔导演,他们也急切的希望获得参与华裔电影的拍摄,更重要的是,我们恰恰在构建一个市场的共同体,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注重的,共同体的美学应该立足于我者思维,具体再进行他者思维,这是我者和他者的思考,思考任何关系都要考虑到利益关系和诉求,力图通过合作打造一种共识,从而实现共同诉求和利益的最大化。

     在六位专家学者发表主题发言后,下半场开始。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系主任,戏剧与影视学博士黄含副教授发表了题为《伊朗电影创作流变:伊朗社会剧潮流及叙事风格探析》的主题发言。她与大家分享了伊朗电影的一些突破以及伊朗电影创作中的一些思考。伊朗电影人现在的发展非常寄希望以对于剧内容和形式的持续开发,而我们也看到网状叙事和适度的聚焦足以丰富伊朗影片的主题层次,来弥合国内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还是国内外的矛盾差异,强调伊朗与社会相似的近况,这是伊朗电影能够获得国际认可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伊朗所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审查制度和宗法思想,的确会束缚进一步的腾飞,所以未来道路道阻且长,也许跨国创作可以打破这样的壁垒,实现新的突破。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人才,云南省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指委委员,昆明理工大学南亚东南亚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崔颖副教授发表了题为《东方想象的地域书写:新世纪泰国奇幻电影的文化景观》的主题发言。她从动物神怪器材奇幻片、神话传说题材奇幻片等方面,对泰国奇幻片进行了讲解。泰国很多电影作品、文学作品都是以这些有灵性的动物作为叙事主体。大家可能看过《灵蛇爱》、《三面娜迦》、《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动物神怪这类的电影里面,动物神怪和人类的情感纠葛是他们最为常见的叙事框架。泰国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这些影片都是取材于泰国的历史传说或神话传说,泰国国内的观众比较熟悉,泰国国内的票房也比较多,但是在泰国之外相对来说影响力小很多。在泰国奇幻片的创作中数量是有限的,也没有出现指环王、哈利波特或画皮这样的有成型的第二世界的奇幻电影,但是以东方想象的精神内核以及视觉文化表征,形成了独具泰国地域特色的奇幻电影书写风格,成为亚洲奇幻电影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崔军副教授发表题为《越侨导演的电影创作》的主题发言。他从概况的角度勾勒了越裔导演的创作概貌,同时介绍了越裔导演两个创作阶段出现的原因。越裔导演是指出生在越南,日后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越南加入了其他国籍,多年之后又返回越南进行电影创作的这一类电影导演。如果把越裔导演放在越南社会以及越南电影发展的双重视域里面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2007年以前尤其是给越南带来极大声誉的陈英雄,第二个代表导演是托尼贝。他们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去关注越南社会的普通人,表现他们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下的越南普通人心理的流变,这也是早期的越裔导演的电影的突出特征,带有非常浓厚的人文色彩。进入2007年后,更多的来自于美国的越裔导演进入越南进行电影创作,主要代表人物有阮正直、武国越、阮春智,这三个人的电影创作都与那个年代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越南的电影的生产格局有着非常密切的对话关系。他认为,现实不仅仅意味着作品里面表现生活里面正在流动的这些普通人,而且更加重要的是现实更加要体现为一种以悲悯的心态看待人的遭遇,恰恰是当代的这些越裔导演所缺少的东西。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讲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后张侃侃讲师发表题为《发掘中菲电影交流史》的主题发言。他聚焦中菲电影,对中菲电影的发展和代表作品做了细致的讲解。《红粉骷髅》《菲律宾浴血战》《成吉思汗传》《国王与皇帝》《女仆》《金牌》是中菲电影的代表作和发展缩影。近年来,菲律宾电影有很多在中国展映,其中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多,北京国际电影节稍少一点,最大的一个活动是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的菲律宾电影大使展,有很多著名的作品。现在在菲上映的中国电影,因为菲律宾观众对于中国的印象还是李小龙、周星驰等,现在也在不断的输出新的片子,比如东南亚观众非常喜欢的功夫片和动作片。菲律宾电影研究有一些是过度强调了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区分,独立电影很多是商业电影,独立电影是一个特别庞杂的概念,他向大家推荐了帕特里克在2018年发表在《当代电影》上的文章,详细论述了独立电影的内涵和外延。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池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骨干教师,池州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一流学科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方向负责人史剑辉副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电影学科的研究进展与未来走势——基于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的主题发言。 他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角度,对中国电影研究的进展和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判。从宏观角度而言技术突进,比如人工智能、元宇宙,我们把电影作为技术的艺术,这样电影的学术必然和技术连接在一起。其次是新文科建设,作为站在学术高塔景观旁边的旁观者,研究中国最近五年内的最新的电影学的知识框架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形成这种学术的知识体系。最后展望,何以拓展中国电影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边界。从我们的电影实践到中国这个电影学术的形成,电影的产业是一个很底层的东西,我们的学术研究、学术生产是基于我们的实践,所以如何通过影像呈现在世人面前,传播国家的形象、文化,实现电影强国的崛起。电影学界提倡田野,我们提倡电影实践,电影研究者是电影实践者,我们的电影导演群体,演员也可以是电影实践者,我们作为研究者要把电影看作一种媒介,作为媒介的电影,作为艺术电影的一些传播生成的规律、传播的规律去挖掘,形成中国电影学会。

     讲座结束后,周星教授做了总结,他希望将来教指委、秘书处能有更大的视野,使得更多年轻人的才华和研究成果能够互相交流,能够更多地坚信中国的电影文化会发展的更好,希望大家一起共同努力,进一步向上扩展。在周教授的精彩总结后,讲座圆满结束。

      来源:戏剧影视教指委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