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 项溢煦 贺凯杰 记者 吴楠)迅猛发展的智能科技在深度嵌入社会同时,既为德育提供了新工具新手段,也给德育提出了新命题。4月2日,全国首届“智能时代的德育”学术研讨会召开。
全国首届“智能时代的德育”学术研讨会线上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钟依均主持,浙江师范大学校长郑孟状、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等分别致辞。
郑孟状提出,智能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深刻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我们所熟知的教育形态,德育模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本届大会的主题为“智能时代的德育”。会议围绕相关议题进行研讨,对于探索智能时代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模式、新方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亲和性和预见性,进而提高德育效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陈峰表示,智能时代的德育需要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按时代规则出牌,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有力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智能时代的德育需要科学设计德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统筹整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政治要求,把师德、公德和大德融汇于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智能时代的德育需要迭代更新教育手段,要善于将现代科技和传统教育融合,积极用技术为教育赋能,以教育教学形态的变革来适应学生学习方式和心态的变革,还要积极创造无时不可无处不在的德育条件,努力使德育渗透于儿童青少年各种学习生活场景,从而形成更加立体、全面、泛在的沉浸式德育环境;智能时代的德育要建强德育队伍,要引导广大德育工作者进一步加强学习,主动应变,提高本领,不断增强变的意志、变的勇气、变的决心、变的能力,推动德育工作的重塑性变革。
着力培养道德敏感性和人文关怀意识
就智能时代德育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与会学者分别以“陌生人社会”“后真相时代”“图像饱和”等为切入点发表见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副院长高瑞泉提出,互联网促使人类进入“陌生人社会”,社会信任于其中被极大削弱。因此,智能时代的德育应在倡导对于个体的道德规范外,强化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与参与,进而以建设信任社会、提高家庭教育水准、订立平等契约等方式,促使个体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曹刚认为,社会正处于“后真相时代”,面对频发的各类政治事件,价值判断决定了事实解释;社会共识消解、社会矛盾激化的风险加剧。为此,全社会应通过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培养媒介素养、加强平台把关、坚定探索精神以应对时代的挑战。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李建华则特别强调,要时刻警惕“智能化”进程中科技与资本的合谋,防止科技服务于人类蜕变为科技部分取代人的功能而到全面取代人,最终使自然人异化为智能人。唯有重新审视人存在的意义,重新回归伦理实体的真实性,重新认识伦理自然主义的现代意义,方能厘清德育的边界。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高德胜则从智能时代“图像饱和”的现实切入,认为图像对学生的影响极为迫切。立足于图像时代,学校教育须担起“可视化素养”培育的责任,充分发挥图像的教育力量,培养图像时代人们关于审慎、尊重原创、真诚等“关键德性”。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指委德育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唐汉卫则以“人的智能”和“机器智能”并存的现象为分析对象,提出德育应该着力于培养道德敏感性和人文关怀意识,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公共参与意识。
关注德育的内涵和特征
与会学者对德育的内涵和特征做出了新的学术探索。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政涛认为,价值观是人类“观念”核心、“行为”起点。他主张,教育的价值本质并没有因为教育中智能技术的参与而发生改变,但德育的课堂、教师、师生关系、教师能力均已改变。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教材委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冯建军基于网络公民教育讨论了智能时代德育。他表示,网络公民缺少对他人和公共性的关怀,对此,需要在数字公民教育、网络道德和科技伦理教育、公民理性教育、公民责任教育方面加强网络公民的引导。
国育未来教育科学(深圳)研究院理事长、普瑞国际控股集团董事长何凯则认为,在智能时代,德育更应该深植于现实,基于家庭、学校、社会打造全方位的教化环境,在实践中实现德育归旨。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部部长、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伦理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伦坦言,智能时代的科技伦理问题呈现广谱性和不确定性。对此,必须加强科技伦理的理论研究,构建科技伦理的学科话语体系。
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金生鈜认为,随着智能技术参与,德育正步入“赛博格化”。基于此,德育应克服既有的人类中心主义,在抵抗自然与世界熵化的同时,觅得未来德育的可能路径。
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德育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孙炳海基于神经科学实证成果,主张智能时代的德育应围绕“具身”实现对学生的教化。
探讨智能时代德育的功能与价值
对智能时代德育的功能与价值问题,学者也提供了大量建设性的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班建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孙彩平共同认为,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算法逻辑,通过德育评价一体化的建设,智能时代的德育评价有望突破传统德育评价的技术与伦理困境,实现对人的全面评价。
美国圣母大学荣誉教授、美国心理学会会士达西娅·纳尔瓦兹基于全球民族志调查,认为个人的道德受所处的文化环境影响并为之塑造。因此,智能时代的德育应从学校和社区环境、师生间的道德情感联系、树立道德榜样、培养道德能力、强化自我管控能力等方面着手,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张霄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应基于应用伦理学,建构未来德育的研究与培养范式。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跃良则进一步提出,随着智能时代的技术深度渗入教育,德育将成为未来教师的立身之本。未来教师德育能力应包含制定德育目标、识别和创设德育机会、运用德育方法、评价学生道德发展。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智能时代学生的全面成长、德育教学中智能技术的参与路径、智能时代的德育样态、智能时代德育的评价机制构建等具体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最后,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袁振国作大会总结。他充分肯定了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价值与意义,感谢了专家学者们的与会与讨论,期待本次会议能够为智能时代德育的开展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思路。
本次研讨会由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联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国育未来教育科学(深圳)研究院、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来自海内外高校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与会,当日吸引50余万人次在线观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