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 | 衢州晚报:吴慧红:信安雅韵入筝鸣
日期: 2022-05-19 作者: 供稿单位: 08版:遗韵悠长


       结缘浙派古筝 成为浙派古筝第五代传承人

  走进吴越筝社,抬头就看见思筝馆、雏凤新声等馆名,顿觉风雅扑面。“思筝馆是成年学员学筝的雅室,雏凤新声则是未成年学员的教坊。”吴慧红相告,她们特意在筝社内设计了一些风雅元素,营造出雅致高洁的学习环境。悬挂于思筝馆的“指与弦和”“弦与音和”“音与意和”篆书条屏,古意苍苍,让人顿有余音绕梁之感。

  “我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本身就有古典弦乐、舞蹈的底子。”吴慧红说,2002年,她有幸结识了浙派古筝艺术第四代传承人、青年古筝演奏家盛秧,便萌生了学习浙派古筝的念头,专程赶去杭州,拜在盛秧门下,成为了浙派古筝非遗项目第五代弟子。

  “浙派古筝,泛指流传于浙江、江苏、上海一带的筝艺,又称杭筝、武林筝,它是吴越文化的一个代表性分支,也是全国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古筝流派之一。”吴慧红说,浙地筝源远流长,除了考古发现,筝和筝乐在浙地流行也时常见于史籍文字记载。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刺史任上就写过多首咏筝诗,“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甲明银玓瓅,柱触玉玲珑。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其婉约低回处,可与《琵琶行》媲美。

  除了古典诗词中关于浙地筝乐的曼妙描述外,在史籍上也可以找到有关记述,《宋史·吴越钱氏世家》中就有相关记载。另外,在周密的《武林旧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等笔记小说中也记录了筝色部头的人名及著名的筝手,甚至还有演奏的曲目。

  “浙派古筝,在演奏传承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法,其明朗的音色和轻快的节奏,活泼明快,清新流丽,十分契合江南山水明净、绮丽、秀媚、素雅的格调。但浙派古筝成为五大古筝流派之一,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才确立下来。”吴慧红相告,浙派古筝真正崛起,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1956年浙派古筝第二代传承人王巽之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时,将浙地传统的十五弦筝改良为S型21弦筝,这种筝由于放大了共鸣箱、增加了弦数,不仅扩大了音域、增加了音量,还美化了音色。改良筝高音清脆明亮、中音柔和、低音浑厚,为浙江筝艺的演奏手法和表现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二是王巽之与女儿王昌元对浙地筝派曲谱和演奏技法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整理,并创新提出了“摇指”“四点”等演奏技法,留下了《高山流水》《将军令》《月儿高》《霸王卸甲》《林冲夜奔》《战台风》等一大批经典曲目。之后,王巽之又带领他的学生孙文妍、项斯华、范上娥、郭雪君、王昌元(时称浙派古筝“五朵金花”),编写出了浙派古筝系列教程,分列七个单元,包括基础练习(182条)、练习乐曲(171首)、乐曲(45首)等,奠定了浙派古筝开宗立派的基础。

  项斯华、范上娥、王昌元、孙文妍等第三代浙派古筝传承人,都是我国当代筝坛上卓有成就的古筝演奏家。数十年来,她们通过演奏、教学、学术探讨、撰写论文,宣传发展了浙派筝艺,影响遍及海内外。

  “我的老师盛秧师承孙文妍,浙派古筝到我这一代算是第五代。”吴慧红说,从2002年开始到今天,潜心学筝20年,幸不辱使命,不仅创作了《孔子教习歌》等筝歌作品,屡次获奖,还培养了陈慧妍、陈潇琪等一批优秀的浙派古筝传承人,并在2020年成功申报市级非遗项目,吴越筝社成为了浙派古筝在衢州的传承基地。

       结合衢州元素创作筝歌 浙派古筝在衢州落地生根

  “非遗传承,不是简单恢复文化标本,而是要推陈出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民群众。”吴慧红说,她非常注重与本地文化相结合、与市民群众相结合,做好浙派古筝传承。因此,筝歌创作和公益课堂,成为吴慧红传承浙派古筝的“两翼”。

  衢州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孔氏南宗家庙、赵抃祠、烂柯山、西安高腔等都是衢州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儒家文化一向倡导礼乐教化,吴慧红很早就萌发了结合本地文化创作筝曲的念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019年9月28日,100名学子身着汉服,依次列坐在中国儒学馆外,现场演绎了一曲庄严典雅而又不失婉约明快的《孔子教习歌》,琅琅的童声与清脆悠扬的筝乐相生相和,宛如天籁。“这首《孔子教习歌》是我创作的第一首筝歌,之所以采用筝歌的形式,是因为筝歌易学易记易诵,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唱。”吴慧红告诉记者,这首《孔子教习歌》,歌词全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论语章句,她将其谱成古筝曲,非常成功。2009年孔子诞辰2560周年、2019年孔子诞辰2570周年,这首筝歌都曾在孔氏南宗祭孔大典上演奏,2009年还荣获中国教育电视台魅力校园“六一”文艺晚会金奖。

  “仙界一日内,人间千载穷;双棋未遍局,万物皆为空……”2013年8月10日,衢州14名小古筝手在“欢动北京”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周上倾情演绎了筝歌《烂柯山石桥》,让在场的中外艺术家记住了“衢州”两字。

  筝歌《烂柯山石桥》取材于唐朝诗人孟郊的《烂柯山石桥》,采用衢州民歌《采茶调》,将古诗、古筝与围棋仙境的古风融于一体。为显衢州特色,甚至筝歌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借鉴了衢州土话的音调。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傅少程对服装、演唱、表演的全程指导,让烂柯美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古筝上点缀的仙草,演员手上的黑白棋子,背景上的烂柯山……整个表演过程如梦如幻,如临仙境。“将地方文化融入音乐,让孩子从音乐中体会家乡美,体悟传统文化之美,是个很好的尝试。”吴慧红相告,她还改编了西安高腔《贵妃醉酒》,两件作品都斩获了金奖。

  秉承“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理念,吴慧红筝歌创作大获成功,《中华孝道》《家训》《礼仪之邦》《三衢道中》等优秀筝歌作品层出不穷。吴慧红还非常热心公益,她和团队在中国儒学馆常年开设浙派古筝公益课堂,在柯城、开化、衢江、江山等各地中小学开设古筝课程进校园活动,到基层乡村文化礼堂“送文化下乡”,在丰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让琴韵筝声飞入寻常百姓家。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将不同的艺术种类、文化特色融会贯通,才能创作出鲜活的艺术作品。”吴慧红感慨,浙派古筝诞生之初,就是不断吸收琵琶、扬琴乃至西洋乐器演奏技法,融汇杭州滩簧、昆曲、京剧艺术特色,才形成今日的蔚然大宗气象。她同样期待,浙派古筝在与衢州文化元素碰撞之后,也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在三衢大地开枝散叶。

       来源:《衢州晚报》(2022-05-19   08版:遗韵悠长)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