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芙蓉外国语学校创办于2007年,是由浙江师范大学与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金华二中)共同创办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发展为亮点,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依托浙师大和浙师大附中资源,开展全方位优质教育。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读书务明理以致用”,人无精神不立,校无精神不兴。自建校以来,金华市芙蓉外国语学校注重内涵式发展,以“尚德、明理、开放、包容”的教育情怀,践行“以生为本,唤醒激活,适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是金华市首批文明校园。近三年,连续获得市教育局直属(相关)单位学校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
智慧校园 建设一流育人环境
学校位于金华芙蓉峰(尖峰山)下,校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自然环境优美,教学设施设备先进。学校按照标准化校园建设,教学楼、科技大楼布局合理,图书馆、大礼堂错落有致,餐饮中心、学生公寓、标准塑胶田径场、塑胶篮球场、排球场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作为芙蓉外国语学校发展的强大支撑,浙师大附中以其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丰富的平台资源,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大大缩短了芙蓉外国语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近年来,芙蓉外国语学校着力建设一流的数字化育人环境,在高起点的探索与创新中,分别建设了系列新型育人空间:科学工场是跨学科“学”的空间;创客空间是创新性“信息化”的空间,旨在培养学生科技素养、创新能力,激发学习潜能;智慧教室是新型课堂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移动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传感实验教学和VR教学等一系列“教”的空间;学科教室则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师资培育 组建高水平育人团队
学校的师资是教学质量和育人能力的重要保障。
学校现有在职教师65名,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专业水平高。形成了由名师名校长领衔、骨干教师显担当、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的人才培育模式。
学校由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陈亚利任校长,作为教育部首批名师领航工程陈亚利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实践导师,陈亚利尤其重视师资力量的培育。为开拓教师眼界、快速提升教学业务水平,学校与浙师大附中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共同体、教研学习共同体,共同为实现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为了让优秀师资成为学校持续发展和品质内涵提升的重要支撑,我们每一位年轻老师与浙师大附中一位优秀教师进行‘一对一’师徒结对,双向听课后进行阶段性统计、交流、反馈,着力推进教师团队建设,组建高水平教师人才梯队。”校长陈亚利表示。
在学校骨干教师队伍中,硕士研究生(含在读)21人,其中2人获得“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2人荣获市优秀班主任,1人荣获市师德先进个人,1人荣获市教坛新秀,2人荣获市直教坛新秀,20人次在市优质课或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上获奖,多次承担省市级公开课和讲座。
在骨干教师推动下,学校年轻教师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工作中,积极主动、虚心好学,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2021学年多位年轻教师获得市直优质课一等奖,一人取得国家一级足球裁判,2位教师承担高中历史新教材和图册的试教审读任务,多人在名师工作室展示公开课。
向学而教 构建特色育人体系
“向学而教,创建简深的思维课堂”是陈亚利的教学主张。简约而深刻,指向的是学生的深度学习,目标是培养具有高阶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思维改变世界,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这个立足点就在课堂。通过自我建构,让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课堂充盈思维张力。”陈亚利表示,“对于学生来说,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不可重来的。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敬畏课堂,做到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进行个性化教学。”
为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学校建立了“一生一档一导师”制。即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学生确定导师后,由导师给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进行生涯规划,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关注其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尤其在学生选课时进行分析指导,让学生更加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纠正与鼓励。
学校实现特色课程特色育人,深入推进教学组织新形式。为凸显外语教学优势,由专业教师、外教开展小班化外语教学,针对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组织开设日语课,聘请浙师大专家任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同时优化“选课走班”,语数外学科按行政班组织教学、“七选三”科目实施套餐化选课。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苗。学校每学期开展两期“蓉峰讲坛”,通过搭建一个温暖的平台,分享老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暖心小故事,展示教学智慧和魅力;或邀请专家分享育人经验,传授育人思想,提炼教育方法,提升育人品质。
学校邀请了“时代楷模”陈立群校长亲临指导,与附中联合开展了“安静学习、专注学习、深度学习”系列主题活动。从上课、自修到作业,要求更清晰、任务更明确,进一步提升了课堂质量。尤其是在自修课时,为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女教师自觉换掉了高跟鞋,没有突兀的脚步声,尽可能的不干扰到学生,展现了学校教师团队对品质学习的极致追求。
以生为本 凸显高效育人成果
“我们的教育是在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对教育的目标就有了不同的理解。”陈亚利介绍说。
学校积极倡导“温暖校园,活力芙外”,每年组织开展年级微型运动会,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运动中,在紧张学习的同时,通过运动放松自己,在活动中感受团队意识。同时,学校践行五育并举,成立各类学生社团34个,实行学生自助管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读书月活动、雷锋月活动、红五月活动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研学活动、还有演讲比赛、“墨香满校园”送新春对联活动等,并利用“东莱稼园”劳动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成立劳动服务站,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活力芙外”同样鼓励老师拥有积极昂扬的状态,芙蓉跑团、气排球大赛、乒乓球赛、八段锦、课间舞蹈等等,老师在锻炼的同时,也给学生树立了阳光、积极向上的榜样。
丰富的课外活动会不会影响学习?陈亚利表示两者并不冲突:“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的目的和学习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育人。不能单纯通过绝对的延长学习时间来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在高二年级开展的篮(排)球比赛,敢拼、敢争、敢胜的运动精神其实和学习品质是相关联的;还有在劳动基地,看着亲手栽种的蔬菜慢慢开花结果,从田间到餐桌,更能让学生体会成长的价值。”
合理的时间安排、科学的作业设计,使得学生的学习更为高效。
学校以“唤醒激活、适性发展”的理念,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2019级一女生,入学时中考成绩并不突出。但在参与活动中,老师发现其有极强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不仅承担了每周一次的班级主题班会,还策划了高二班级的元旦文艺节目,以一个全新的心理剧的视角展现了领导、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一举斩获特等奖,坚定了表演之路。最终,她以校考(专业测试)第七的成绩取得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的录取资格。
“和羹之美,在於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学校通过教育教学联合共同体,与浙师大附中实现师资共享、教研同步。根据不同学情,组建不同的学习团队提升学习氛围:有学生与学生“一对一”结对、有团队与团队之间结对、有老师与学生结对等,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
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学校探索开设蓉峰班,经过近一年的打造,蓉峰班学习氛围浓厚,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亮眼的成绩,特别是语数外成绩优势明显。蓉峰班学生陈晨家长说:“在老师指导下,孩子变化很大,学习更自律,安排更有条理,自觉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成绩也进步很快,原先入校成绩并不突出,而在最近的期中考试中,成绩名列本校前茅,甚至位居浙师大附中同级学生前列。”
在“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扎实稳固,近4年,高考文化课上一段线、特控线人数都稳定两位数以上,2021届毕业生更是取得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2022届毕业生高考情况同样令人期待。
来源:金华晚报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