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最大规模、最需要公示的就是村内的财务,目前所有村级事项,包括村内财务全部要经过线上审批。这个线上平台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数据有留痕,方便日后追溯,能够更好地建设‘阳光村务’,推进村务监督公开化、透明化。”在后陈经验陈列馆,白洋街道驻后陈村干部施潇桐向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寻访数字经济,解码共同富裕”党员之家暑期社会实践队详细介绍了“后陈经验”村级事务数字化工作平台。
作为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诞生地,白洋街道后陈村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顺应数字化发展,在数字化改革大变局时代锐意进取、勇担先锋,积极探索数字化改革融入村级治理的道路,将民主落到实处。
“后陈经验”村级事务数字化工作平台,聚焦权利受约束、村务全公开、群众好监督、自我能纠偏四个方面,通过系统集成、数据整合,让所有村级事务在这一平台上进行审批、监管,并在针对群众关切、反映强烈的工程项目、民生救助等高频事项上,实现所有环节线上审批运行,实现数据全程留痕可追溯,村级权力全公开。
同时,为方便村民群众监督,“后陈经验”村级事务数字化工作平台还配套开发了“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设置“在线投诉”,村民可以通过微信扫码登录。“后陈经验”村级事务数字化工作平台不但能实现高效监督,还注重预警研判,可以减轻村干部的负担。平台的监督程序中设置了各项村级事务审批超时、超额、缺项等预警阈值,系统能够通过大数据对比,将发现的问题自动生成预警,发送给镇、村两级监管负责人,从“人工监管”变成“系统监管”。
通过数字化改革,白洋街道后陈村创新赋予“后陈经验”新内涵,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最多跑一次”为样本的村级实践,开辟一条村级治理的现代化道路,并努力为社会现代化治理提供了“后陈方案”。
下一步,后陈村将继续在数字经济、数字化改革的引领下,在电子商务、浙江新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上焕发出新活力,通过本着以人民主体的核心立场,在推进数字化的基础设施铺建的过程中,以政府自加压力的“加法”,带来了村民们办理村级事务的“减法”,真真切切地将数字化的优势,融入后陈村发展的“乘法”当中。
来源:浙报融媒共享联盟武义站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