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记者获悉,“中国诺贝尔奖”未来科学大奖揭晓,三位科学家获2022未来科学大奖。其中一位,是浙江师范大学校友、特聘教授杨学明。这位科学家,金华读者对他并不陌生,记者本人就多次对他的科学成就作过报道,比较长的文章有三篇:《潘建伟杨学明入选中科院院士》(2011年12月10日《金华日报》)、《浙师大校友杨学明院士再出新成果 主持研制成功世界最亮极紫外光源》(2017年1月21日《金华日报》)、《浙师大校友杨学明院士科学发现再突破》(2018年5月23日《金华日报》)。
并不意外的惊喜
记者听到杨学明院士获奖的消息,并不感到意外,在心里说“果然”,并向他发去了祝贺短信。而浙师大物理系1982届的同学群里,则是祝贺声一片。
未来科学大奖设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个奖项。金华读者熟知的东阳籍学者潘建伟曾在2017年获得该奖。
杨学明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的理由,是他“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量子态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共振现象和几何相位效应”,“他的科学研究和他研发的新一代分子束科学仪器为反应动力学领域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他的新发现将化学动力学领域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浙师大是成长的摇篮
杨学明1962年10月出生于浙江德清。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学生考入浙江师范学院(现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那时,他还不满16周岁。在金华高村这块黄土丘陵上4年的学习生活,让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有思想和理想的青年。
杨学明对浙师大的生活满怀感激之情。他说,那是他真正成长的4年,无论是心智的成长还是学问的增加。在这里,他学会了怎样自学,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的感觉;在这里,他爱上了打篮球,英语从ABC开始学,到后来可以读英文版的物理原著。杨学明说,刚进大学时,他并没有具体的理想,因为自小在乡村长大,很难想象今后与科学研究有什么关系,考上大学已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到大学3年级,他才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的想法,那就是搞科学研究。
当年教过他的浙师大老师,都说杨学明是1978级物理系特别优秀的学生,非常聪明,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超强,学习刻苦,不仅完成学业要求,还寻找另外的教科书和物理专著学习。
决定报考硕士研究生,就必考量子力学,但该课程安排在大四最后一学期。于是,杨学明就在大三暑假提前自学,申请大四开学后两周内通过考试,以获得免修资格。学校规定,考试成绩须达到85分以上才能获得免修资格,杨学明考了80分。李鹤年老师批阅试卷后,认为杨学明对课程的把握能力很强,只是基础概念稍有欠缺,于是向当时的物理系主任打包票:“他是一个研究生的好苗子。”果然,杨学明不负众望,成为当年物理系唯一一个考上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
2006年,杨学明在法国参加国际立体动力学学术会议并受邀作报告。会后,意大利佩鲁贾大学著名教授Casavecchia由衷地说:“这是我30多年来听过的有关交叉束反应动力学研究最好的报告。”杨学明则告诉教授,自己的演讲能力跟他在浙师大经历过严格的培养训练不无关系。
杨学明后来成了浙师大的客座教授,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是:“浙师大是我成长的摇篮。”
自己造仪器搞研究
1991年,杨学明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学位,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到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工作6年。2001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学明长期从事气相与表面化学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研究。多数科学家要靠先进的实验室来做试验,杨学明做实验用的是自己研发的仪器。他自行设计研制和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仪器, 并利用这些先进科学仪器在化学反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系列性的重要研究成果。
比如,他对化学反应量子过渡态以及共振态的系列性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他利用新发展的表面科学仪器开展了在单分子水平上表面光解水分子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成果,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光催化分子动力学模型。他一直高度重视发展先进光源技术,领导的团队成功研制了中国首个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提供了一个在国际上独特且领先的实验科学研究平台。
根据2021年5月南方科技大学网站显示,杨学明先后发表340多篇研究论文,其中12篇发表在《科学》上,一篇发表于《自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中心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等20余项。杨学明的研究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7年1月16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发布了我国研制成功世界首台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消息,宣布我国研制成功了世界首台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在极紫外光照射下,区域内几乎所有原子和分子都“无处遁形”。而那神秘的“大连光源”便是杨学明团队造的,成为一个面向全世界的研究平台。
当时记者采访到杨学明,他说,第一次自己动手做复杂的科学仪器是在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期间。有一次,在同步辐射光束线上设计非常复杂的分子束仪器时,导师对他说:“我建议你首先跟着工程师好好学一学怎样设计仪器。”于是,杨学明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跟着实验室的工程人员,在计算机上设计出了第一套复杂仪器设计图纸。
此后,由于求解的科学问题所需要的仪器常常买不到,杨学明一直坚持自己做仪器。他说:“科学仪器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我这个研究领域还没发现哪个重要成果是用现成仪器获得的。”
杨学明现在取得的重要成就,就是他通过自己设计、制造出了世界领先的科学仪器,然后使用这种仪器,得到别人无法得到的结果,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杨学明说,当年近代物理的实验项目是他很感兴趣的,那些实验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在浙师大上过一门机械制图课,当时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用处,恰恰是这门课,在他今天的仪器设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来源:《金华日报》(2022-08-23 第08版:文化)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