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 | 绍兴晚报:“万能”哥哥:大山深处那道“光”
日期: 2022-09-19 作者: 供稿单位: A3版:特别报道

       他把青春交付给乡村教育,12年来照亮了许多山娃子的初中生涯

  9月7日晚,市文化馆,当绍兴市庆祝第38个教师节暨2022年“最美教师”风采展示活动的聚光灯打在一位诸暨市乡村教师的身上时,很多人记住了“俞佳”这个名字。12年来,他将青春交付给于乡村教育,用爱扎根山区,陪伴孩子们成长。

  “他像一道光,照亮了我的初中生涯。”一名小个子男生专程赶来和俞佳同台。他叫斯吕杰,是俞老师的帮扶对象之一。向恩师送上感谢和祝福的那一刻,斯吕杰哽咽了。

  9月9日下午,记者走进诸暨市实验初中璜山校区采访这位85后乡村教师,了解他为困境学生奔波的岁月,听他讲述那些与“光”有关的故事。

  ■记者 胡安娜

       压根儿没想过离开山区

  1987年出生的俞佳,一米八的身高,黝黑的肤色,阳光且干练。他现任诸暨市实验初中体育老师兼德育主任,绍兴市初中体育学科带头人。

  当天下午3点左右,周五放学后的校园显得尤为安静。学校行政楼的二楼会议室里,俞佳和记者聊起了12年前的那个夏天——

  2010年,从浙师大体育学院毕业的他放弃大学留校的机会,背起行囊从老家诸暨市次坞镇前往东白湖镇中任教。

  “2010年8月15日,那是我第一次到学校报到的日子。”俞佳说,去往学校的路上,思绪随着颠簸的公交车起起伏伏:这会是怎样一所学校?又有怎样的学生?应该是整洁的塑胶跑道、蓝天白云……

  初入校门那一刻,所有的谜底揭晓。“和我想象的样子完全不一样。眼前是泥泞的煤渣跑道,略显破旧的教学楼,校园里满是风雨过后的枯枝落叶。失落感涌上心头,一路上的激动也不知去向。”他笑着摇了摇头说。

  “12年过去,你想过离开吗?”记者问。

  “报到当天,我的大学老师知道情况后就劝我考研。”2006年,俞佳以浙江省高中体育特长生测试400米栏第二名的成绩特招进入浙师大。无论是体育专业素养还是学习成绩、社团活动组织能力,俞佳在大学里都很突出。

  “诸暨市每年都会组织教师招聘考试,调离乡村去城区学校的机会,年年都有。”他说,离开这里不难,但他选择了留下,“其实压根没想过离开,因为我在这里有了意外的收获。”

  这10多年里,俞佳见证了学校教学和环境的大步发展。学校有了漂亮干净的塑胶跑道、整洁明亮的教学大楼……但促使他留在乡村的原因,不是这些。

  “你可能无法想象,学校里还有些孩子大冬天穿不上保暖鞋,也有学生因为丢了3块钱的车费哇哇大哭,每周的生活费只有5块钱;有的孩子放学回家,公交车下车后,还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还有孩子出生以后,从来没有见过妈妈……”俞佳的眉头紧锁,眼里却泛着光。他说,一开始他不理解,为什么有些学生的心思不在学习上;有的孩子全身臭烘烘地来上课;还有的不爱说话,动不动就和同学闹矛盾,“接触久了,我才明白,他们需要关爱、需要温暖”。

  师者,光也。俞佳坦言,走出乡村,他只是浩瀚星海中的一粒尘埃;留在乡村,他可以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更能体现他的价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走访每一个困境学生家庭

  在俞佳的办公桌上,有一叠厚厚的东白湖镇中学生情况调查表,上面记录着300多名初中学生真实的家庭情况。

  “你当时怎么会想到做这样一份调查?”记者问道。

  “因为一段对话。”俞佳说,那是两个孩子在教学楼走廊上的一次闲聊——

  “你现在的妈妈对你好吗?我现在的妈妈对我还好,不像我爸爸那样凶。”一个孩子说。“我现在的妈妈也还好,周五放学会给我做我喜欢吃的菜。”另一个孩子接过话茬。

  就是这段对话,给俞佳带来了极大的心灵触动。“我听了特别心酸。”他告诉记者。

  问卷调查的结果,更让他震惊,“全校300多名学生,有将近四分之一是单亲离异家庭,留守儿童更是超过三分之一。”他因此萌生了走访每一个困境学生家庭的想法。

  2020年4月,一个人、一辆车、一本笔记本,俞佳踏上了家访之路。“那一年因为疫情,体育中考取消,手头的工作空了些,我的家访计划才得以成行。”俞佳解释说。

  东白湖镇地域广阔,多以山地为主,村落较为分散。俞佳将家访行迹分为四条路线——第一条是集镇附近,第二条是西岩方向,第三条是斯宅方向,第四条是廖宅方向。

  他的第一次家访,来到集镇上一间20多平方米的出租房,这是一对双胞胎女生的家。

  那是一个下雨天的夜晚,俞佳打着雨伞和手电筒,走过昏暗的街巷。敲开门的那一刻,手电筒的光一下子把出租房照得亮堂。一张床、一张方桌、一排货架,一台老式电视机,是这个家里仅有的家具。

  “俞老师好,快进来!”开门的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双胞胎姐妹怯怯地跑上小阁楼,倚着门听着楼下的动静。

  “她们的妈妈是位特别开朗的大姐,说话一直带着笑容。”俞佳对此记忆犹新。他说,孩子们的父亲患有尿毒症,因为并发症还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右腿已截肢,左腿也已开始腐烂。孩子的母亲在镇上服装厂里干点零活,是这个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 

  “我本以为她会向我诉苦,但是并没有,她笑着对我说‘等女儿们长大了,日子总会好起来,还是要向前看。熬一熬就过去了。’”此后无数个夜里,大姐的这句话始终回荡在俞佳的耳畔。

  驶过上百公里的盘山公路,走遍数十个村庄,走访30多户困境家庭,东白湖镇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留下了这位年轻教师无数个脚印。

  一路行走,一路感动。他把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访经历记录成册,从中思考着当老师的意义:“经过一次次家访,我明白了学校是家庭之外保护学生的第二道屏障。在孩子们走上社会之前,老师应该是学生坚韧的保护伞。”

       做打开心门的“万能”哥哥

  调查家访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日子,俞佳想的是如何打开这些孩子的心门,给予他们学习的动力、生活的依托。

  2020年,他通过诸暨市慈善总会发起建立了“彩虹助学基金”。资金来源于俞佳以及他身边的朋友们,主要用于东白湖镇中20多名困境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开支。3年来,俞佳按每人每月100元的额度,按月打入学生的社保账户,每一笔经费都接受诸暨市慈善总会的监督。

  “为什么是按月给100元?”记者抛出疑问。

  “对于困境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均有补助支持。当时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住校,孩子们在学校里花不了多少钱。这每月100元,其实是为了架起我和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俞佳说,他希望用这笔助学金告诉那些学生:他们并没有被遗忘,还有很多人在牵挂他们。

  有了助学基金这座桥梁,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分享他们在过去认为难以启齿的家庭问题。“以前,那些申请补助的表格,我都是不填的。因为我觉得这不是好事,不必让别人知道。但俞老师经常鼓励我们,有困难尽管说出来,要敢于接受爱心人士的帮助并懂得感恩。当跨出了那一步,我的心里舒服多了。”学生小吴说,过去的他因为自卑,性格有些孤僻且不善言辞,如今他成了同学们的开心果。

  “俞老师,遇上早恋怎么办?”“俞老师,你怎么看待初中生打游戏?”“俞老师,我的鞋子破了,家里没鞋了。”……渐渐地,俞佳成了学生心中的“万能”大哥哥。

  “俞老师特别厉害。他不仅心地善良,懂的特别多,又有责任心,几乎所有问题他都能帮忙解决。我也想成为像他一样的人。”斯吕杰说,初中3年,他们与俞老师接触很多、感受很深,“一周在校5天,我和班上的同学都会尽量管好自己,不给俞老师添麻烦。”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彩虹助学基金”资助的不少学生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成长。以2020年为例,10位受资助的九年级学生中,有4人考上了普通高中。

  “在精神层面,我和这些学生是共同成长的关系,我们都是受益者。我从他们身上获得的精神成长,可能比他们从我身上获得的还要多。”俞佳说,在帮助学生的同时,学生也深深影响了他,“这道精神之光,照亮了我们彼此的心房。”

  2021年,东白湖镇中成为诸暨市实验初中的一个校区。俞佳筹建的“彩虹助学基金”现已覆盖诸暨市实验初中两个校区,全校38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是俞佳对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临别前,俞佳告诉记者,近期,他正计划带学生去参观一些省内的大学。“家庭的困境不能阻挡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多学生不知道大学‘长什么样’,我想借此在他们心中‘种’下一个‘大学梦’。”

       来源:《绍兴晚报》(2022-09-18     A3版:特别报道)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