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语言文化在意大利的传播
日期: 2023-06-19 作者: 供稿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报

       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明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意大利和中国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东西两端,纵观整个中国语言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史,意大利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众多意大利人更是在其中扮演了先锋和主力角色。


       一、从传教士到汉学家:中国语言文化欧洲传播的使者初现。


  中国语言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肇始于16世纪的明朝万历年间。以范礼安、利玛窦等为代表的意大利籍基督教传教士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574年,范礼安被派往印度、日本等地传教,并于1578年抵达澳门。在澳门期间,范礼安确立了掌握汉语是开展传教活动必要条件的“文化适应政策”,并于1594年建立了圣保禄学院以培养适应中国语言文化的欧洲传教士。此后,在圣保禄学院培养的200多名入华耶稣会传教士中,包括了像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卫匡国、郎世宁等一批闻名后世的汉学家。经他们翻译的中国典籍被源源不断地送回欧洲,成为联结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并推动了欧洲第一次“中国汉学热潮”的出现。


  在众多传教士汉学家中,利玛窦无疑最具影响力。在华期间,利玛窦与明代大儒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儒家经典“四书”以及《庄子》《史记》《灵枢》《黄帝内经》《古文观止》等众多古籍。他们的翻译成果被后世西方学者所接受,并促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对于利玛窦在中国语言文化向欧洲传播中的贡献,意大利学者卡萨齐、莎莉达在《汉语流传欧洲史》中作如此评价:(研究)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史料来源还是利玛窦的Della entrata della Compagnia di Giesù e Christianità nella Cina(《论耶稣会及基督教进入中国》),虽然此文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介绍自由艺术(语法、修辞、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和科学,但仍不影响其作为首部介绍汉语和汉字的作品,为后来欧洲人对汉语的看法定下基调。


       二、从中国学院到东方学院:专业汉语教学机构的创设与发展。


  清朝康熙年间,中国与欧洲的文化、艺术、宗教交流较明朝愈加频繁。中欧语言文化交流史上的另一重要人物——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Matteo Ripa)于此期间来华传教。


  1710年,马国贤抵达澳门,1711年入清宫,此后一直担任康熙皇帝的画师和铜板雕刻师。雍正元年(1723),马国贤携4名中国留学生和1名中文教师一同返回其故乡那不勒斯,成立了专门教授中文的私立机构——中国学院。1732年,中国学院正式获得教皇克莱门特十二世的认可,成为意大利乃至欧洲第一所汉语学校,由此揭开了中国语言文化在意大利乃至欧洲传播的新篇章。


  为满足教学需求,中国学院在19世纪初出版了第一批汉语语法词汇学书籍。其中,1813年出版的由该学院学生Gennaro Terres编写的Gramatica chinese fatta per uso della scuola speciale istallata nel Collegio de’Chinesi in Napoli一书,其中文书名为《中国字》,更是被意大学者樊米凯(Fatica Michele)认为是“第一部用意大利语书写的汉语语法专著”。


  1868年,中国学院被统一后的意大利政府接管,并更名为皇家亚洲学院,正式开设汉语课程并面向社会招生。亚洲学院聘请中国籍留意神职人员王佐才、郭栋臣分别负责汉语口语与识字、阅读教学工作。1888年亚洲学院再度更名为东方学院(即今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前身),成为意大利乃至欧洲第一所开设中文课程的普通高等院校。


  从中国学院到东方学院,意大利开创了欧洲汉语教学的先河。受其影响,罗马大学汉语专业、佛罗伦萨高级研究所远东语言、历史和宗教中心等汉语教学机构相继成立。这些机构为同时期的意大利及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翻译家及汉学家,对推动中国语言文化的欧洲传播和中欧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汉语热”: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复兴。


  20世纪上半叶,受益于中意两国共产党之间的互派留学生协议,少数意大利学生得以来华学习汉语。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的汉语学习者开始稳步增加;进入70年代,大学里学习汉语的学生已初具规模,威尼斯大学中文系设立。与此同时,意大利的汉学学术活动也日渐活跃。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提高,中国与意大利建立起了稳定的外交关系。2004年,随着中意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两国在政治、经贸、人文等领域展开的全方位深入合作,进一步促进了“汉语热”的出现。


  如19世纪中国学院开创了欧洲汉语教学先河一般,意大利在21世纪同样是欧洲汉语文化教学的先行者。2008年,汉语被纳入意大利高中毕业考试范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意大利成为七国集团成员国中最早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意大利汉语教学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6年,《高中汉语教学大纲》的正式发布则标志着汉语被正式纳入意大利的国民教育体系。目前,全意已有超过200所公立中学提供中国语言和文化课程,部分中学已将汉语纳入毕业考试科目。


  中国政府及高校同样以积极行动配合中国语言文化在意大利的传播。作为中国语言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平台和窗口,12所孔子学院和42个孔子课堂已接受2万余名意大利民众注册学习。而同济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意大利分校的建立与在地化教学,则进一步助力了中国语言文化传播,以及中意两国跨文化人才的培养。


       作者:孙浩峰 王辉 中国华侨华人(浙师大)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