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婺城:陈兰村:与传记结缘半辈子
日期: 2023-08-05 作者: 供稿单位: 03:婺江

作者(左)与陈兰村(右)合影


       □ 汪 胜


  传记,在我国古代被称为“传”,这一文体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书写中从未间断过,更是影响到其他文学样式。五四以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传记文学兴起,国外的优秀传记也开始传入我国。此后,传记文学开始兴盛,学科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陈兰村老师是《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的主编,也是《蒋风评传》的作者。他谦虚地称自己是一名普通教师。从1982年开始,他就一直在传记文学领域默默耕耘,四十余年来,他始终致力于传记文学的教学、研究、创作和教育普及,编著出版了《中国古典传记论稿》《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中外优秀传记选读》等一系列学术成果,为我国传记文学学科建设和传记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学的一次下乡写作经历,结缘传记文学


  陈兰村今年86岁,退休前是浙师大教授,爱好传记文学和古代文学,曾兼任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他是浙江绍兴人,老家越城区孙端镇榆林村离鲁迅外婆家安桥头只五里路。这里是浙东典型的江南水乡,到处河道密布,风光旖旎。鲁迅小说集《呐喊》里写的《故乡》《社戏》,《彷徨》里写的《祝福》《离婚》等,其自然环境和风俗背景,都可以在他的老家找到影子。


  陈兰村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热爱阅读。1951年秋,他考取绍兴一中,在那里读了6年。1957年夏,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西北大学中文系。大学阅读和创作氛围浓厚,陈兰村沉浸在阅读中并尝试创作,1958年5月,他写的生活故事《第一次上街演戏》在西安一家报纸发表,这对他促动很大。


  1960年,陈兰村和同学们在学校的指导下,来到农村开展写“三史”(工厂史、公社史、家史)活动。当时,他和同学来到渭南双王公社八里店生产大队,准备写全国植棉女劳模张秋香的家史。听说西安作家王汶石来这里体验过生活,写的短篇小说多以此地为背景。陈兰村就和同学们一边读王汶石的小说,对照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观察当地农民的生活;一边揣摩作家是怎样写人取景的,师生一起讨论。在与农民共同劳动生活中,积累材料,分工写作。从5月中旬到8月,陈兰村和同学们基本完成了张秋香家史初稿。后来书虽没有出版,但这次下乡写作的经历,让他结缘传记。


  1961年7月,陈兰村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浙江师范大学的前身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组当助教。在此期间,他认真阅读了《史记》。当时缺少合适的书可以看,家里有旧书《史记》“三家注”,他就既当历史,又当小说阅读。这样的阅读积累让他对人物传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他后来研究古代传记做了铺垫。


       在朱东润的指引下,从事传记文学教学与研究


  1982年,陈兰村的人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当时,学校中文系领导提出要求中年教师准备一年时间,开出一门选修课。陈兰村爱好《史记》,老同事常元敬老师便鼓励他说:“兰村,你可以把《史记》范围扩大,干脆开传记文学课。”听了老同事的建议,陈兰村开始对传记文学研究进行准备。


  当时,国内有关传记文学研究的专著几乎没有,只有少数的论文。他了解到国内复旦大学朱东润教授已在带传记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此前,陈兰村阅读过朱东润于1961年8月5日发表在《文汇报》的文章《漫谈传记文学》。文章开头就说:“传记文学是一个有优秀传统,同时又有广阔前途的文学部门。”朱东润在文章最后提出了传记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陈兰村阅读后很受启发,他想有机会的话可以跟随朱东润学习。1982年初,在同事的帮助下,陈兰村来到复旦大学中文系进修,指导老师是顾易生教授。顾易生知道陈兰村的进修目的是学习和研究传记文学,因此,他特意带陈兰村上门拜访朱东润。就这样,陈兰村如愿得到了朱东润的悉心指导。


  陈兰村始终把朱东润作为传记文学研究的引路人。当时,朱东润已经86岁,但还在带研究生,继续创作传记。他不仅热情接待了陈兰村,还让陈兰村跟随他聆听公开课,陈兰村深受鼓舞,他还向朱东润的研究生了解传记文学课的情况。1988年,朱东润逝世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召开的纪念朱东润的学术讨论会上,陈兰村受邀参加并发言,他说:“朱先生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他的为人和他的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都值得我学习。”


  在复旦大学进修期间,陈兰村还选修了当时中文系系主任、著名古代文学教授章培恒的《晚明文学研究》课,以后多次与他交往。章培恒出版过《中国文学史》,他的古代文学研究观点,为陈兰村后来编写《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打开了思路。


  1982年9月,陈兰村回到学校,除了教原有的古代文学基础课,第一次新开了传记文学选修课。此后,他一直从事传记文学与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1984年6月,陈兰村的第一篇传记文学论文《略论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起源》发表在西安《人文杂志》1984年第3期。后来,《新华文摘》1984年9月号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4年第13期全文转载;《文摘报》(光明日报出版社办)1984年第149期(1984年8月10日)摘要刊发;《文荟》(福州)1985年第1期摘要刊发。


  让人欣喜的是,也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传记创作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传记以专著、专刊、专栏等多种形式涌现在新时期的文学舞台上。伴随而来的对传记文学的评论和研究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1991年,陈兰村和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张新科博士合著出版了《中国古典传记论稿》,同时,他还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韩兆琦教授主编的《中国传记文学史》。这些成果都是陈兰村投身传记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成果。


  他说,想起自己半生与传记文学有缘,使自己有了一个贯穿始终的专业爱好。他最深的体会是“认准方向,结友同行”。从这一时期开始,陈兰村坚定地把学习和研究传记文学与古代文学作为自己的学术方向。


       招收研究生后,编写《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


  1993年,浙江师范大学设立传记文学方向硕士学位授予点。当时,浙江师范大学只有招收硕士的培养权,而无授予权。学校和中文系有关领导从本校实际教研情况出发,把研究方向定为传记文学、古代文学(古代小说等)。这两个研究方向的确定,显示了学校的教学特色,给浙师大中文系的申硕之路敲开了大门。


  1993年国庆前夕,从北京传来好消息,国务院学位办已经批准浙师大设立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之一即为中文系古代文学(含传记文学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方向)。浙师大第一批具有硕士生学位授予权的硕士点终于诞生了。陈兰村就是古代文学硕士点的负责人。1993年11月,为推进和发挥浙江师范大学教师研究传记文学的团队作用,浙师大传记文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陈兰村任中心主任。


  开始招收硕士生以后,陈兰村为了给硕士研究生开设传记文学专业课,他想把自己原有的中国传记文学史讲义加以补充修改。他对研究生说:“我们学术志向上要大气,具体研究上要严谨。”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陈兰村邀请研究生和校内外一些同行一起进一步研究,共同编写了《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增加各个时期传记文学理论的研究,补充近代起一直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传记文学研究,使中国传记文学史古今贯通。


  1999年1月,陈兰村主编的《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由语文出版社出版。2012年又作了修订补充,出版了修订本。在出版《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的前后,陈兰村又单独或者和同事合作出版了《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论》等著作,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传记文学教材体系。


       把传记教育普及到中学,意义深远


  从开设传记文学选修课开始,陈兰村就坚定地认为,传记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最早的表现形式,是当代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之一。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功能、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他又想起了自己最喜爱的《史记》,那些历史人物的人性表现、人格操守、命运变化,都给陈兰村以启迪。


  2003年颁行的高中语文新课标将传记列入高中语文选修内容,新课程突出提到“传记”。传记具有文学和历史的双重性质,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文学和历史的双重知识。优秀传记作品中的传主的成长经历与命运起伏,对于青少年形成自己的性格意志、人生追求、健全人格具有真切的借鉴意义和深刻的启迪作用。


  传记列入中学语文的选修内容,这让陈兰村很是期待,他也想发挥作用,在从事传记教学与研究的同时,做一些传记教育的普及工作。2004年,陈兰村接到了语文出版社的约稿,希望他编写高中语文选修课传记选读的课本。陈兰村想,刚好可以借此把传记教育普及到中学去。他曾经参加编写过省初中语文课本,出版过初中高中语文教学辅导书,对中学语文有了解。


  经过半年的工作,陈兰村就拿出了《中外优秀传记选读》初稿,但送国家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审查没有通过,这让陈兰村有些失落。在出版社的多次鼓励下,陈兰村又向中学一线语文教师请教,使书稿从篇目到体例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相吻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初稿被国家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第二次审查通过了。接着,应出版社的要求,为配合教材,陈兰村还编写了一本教师教学参考用书。2007年1月,两本书稿都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并在当年向全国发行,受到了广泛好评。


  陈兰村说:“当前,传记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推进传记教育的实施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推广优秀的传记作品,发挥优秀传记作品文学欣赏、历史记忆、教育激励等多重功能,离不开传记教育和教学。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社会公共传记教育和各级学校的传记教学对公民和青年学生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有特殊的精神鼓舞作用。”


       从研究到创作,《蒋风评传》受到业内好评


  陈兰村一直在传记文学领域默默耕耘,但他没有传记写作的实践,他想,一生只做传记研究而没有写过传记,这会让他的人生留下遗憾和缺失,因此,他想对传记写作做一次尝试。


  2006年秋,陈兰村去太原参加中外传记文学学会年会,会议期间,他了解到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的张维教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的李祥年教授各自给云大、复旦的一个校长写了传记,这给他以启示。他想退休后有了充足的时间保证,他应该给自己补补课,也写本传记。


  经过反复征求各方面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写老校长蒋风比较合适。蒋风是中国儿童文学界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他的儿童文学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陈兰村和蒋风又非常熟悉。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他们一直都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于是,从2006年开始,陈兰村就有意识地看些儿童文学的书,注意收集有关蒋风老师的资料,逐步蕴酿传记的提纲。陈兰村想,蒋风的学术著作和他对儿童文学的执着精神,是儿童文学爱好者的共同精神财富。通过传记这个载体,把蒋风的学术思想和人物个性介绍给读者,可以给从事儿童文学领域的人以启迪。


  着手《蒋风评传》写作后,陈兰村首先细致整理了蒋风的年表,然后集中走访与蒋风共事过的老同事以及他担任校长期间的班子成员,对他们的客观评价做真实的记录。陈兰村前后整整用了四年时间才完成写作。时任浙江师范大学校长梅新林对陈兰村写蒋风传记很支持,赞赏他为浙江师范大学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他反复思考修改,为《蒋风评传》作了序,肯定了该书的价值。2010年1月,陈兰村创作的《蒋风评传》在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受到国内传记批评家的好评。


  写作《蒋风评传》的经历,也让陈兰村对儿童文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热爱。有一次,一家出版社的编辑看到陈兰村写的《蒋风评传》,突然来访希望他可以写儿童文学作品。陈兰村表示,他没有儿童文学的创作经历,想写也是力不从心。但编辑建议他可以结合自己原来的专业,写点儿童爱看的书。编辑的话让陈兰村深受启发,他决定为儿童做点有意义的工作。因为自己擅长的是古代文学和古代历史,因此,陈兰村创作了《中国古代儿童品德故事读本》和《古代少年故事选》。两本书出版后,受到了市场的欢迎,让陈兰村备受鼓舞。


  后来,浙江文艺出版社找到陈兰村,希望他写一本给小学生阅读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书。陈兰村欣然答应,他与两位校友商量一起合作完成。2019年,陈兰村和校友合作的《新编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正式出版,2021年该书又被收入由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主编的《名著阅读力养成丛书》,出版了新的版本。


  陈兰村说,学习传记文学是他一生的学术追求,也是他努力的方向。如今,虽已耄耋之年,但陈兰村依然笔耕不辍,每天的生活基本是读书学习,他说,他会继续在传记文学领域走下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来源:《今日婺城》(2023-08-04     03:婺江)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