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林子有着多重身份:水墨画家、美学艺术家、空间设计师、乡村规划师……这些看似不同的身份,其实都关联着一个“美”字。
2020年,他回到家乡丽水,同年被招引到莲都区大港头镇古堰画乡,成为一号艺术区的常驻艺术家。此后,“林子水墨”“林子艺创”“林子美学”,便在这里扎了根,开了花——
塑一物一景为空间设计
林子,本名林战飚,莲都区碧湖镇行口村人,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艺术系。从艺术生到艺术家,他在追求美的同时,也塑造美,并将这种美带回了家乡。
“竹与人类”生活空间,是林子回到丽水后设计的第一件室内设计作品。他坦言,设计的初心,源于2018年风靡全球的那句“拒绝塑料”,但灵感却来自浙西南的大山里,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整个村子被竹林环抱,山风拂过,漫山遍野的翠竹随风摇曳,吹得竹叶沙沙作响……在林子儿时的记忆里, 这就是神秘的代表。
2020年初,来自丽水经开区一家竹制品厂的朋友找上门,希望他帮忙设计一个关于竹文化的生活空间。尽管没有一分钱报酬,林子还是一口应允,“我想把竹风景变成竹文化、竹产品。”以竹子为原材料,塑造生活空间、家居物件,恰巧印证了苏轼的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然而,在设计过程中,他很快遇到难题:竹子含有丰富的植物纤维和糖分,在使用过程中一旦遇水,容易滋生细菌。如何让造型美观的竹制品既实用又美观?在多方的合作帮助下,他顺利找到破解办法:通过高压蒸馏,达到防腐效果,或将竹粉、竹纤维进行高压合成,实现产品表面无缝隙,最大程度避免细菌滋生。没多久,竹椅、竹制茶台、竹制茶席、竹节造型的茶杯等十多件和竹有关的产品,组成了不一样的生活空间,林子为其取名“竹与人类”。
置身这样一个空间,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坐在竹椅上,面前是一张竹制茶台,手握竹节造型的茶杯,茶的清香,竹的清丽,一同带来美的享受。”林子绘声绘色地描述着。
回到丽水的第二年,林子将设计空间的范畴从室内延伸到乡村,青田吴畲村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这一次,身为乡村规划设计师的他,直接把办公室搬到了村里,并将设计主题设定为红色传承。在他看来,红色文化也可以成为一种美的艺术。“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改造才能吸引大家驻足欣赏。细细品读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它传达的文化魅力、精神价值。”于是,在村里的土墙上、树底下,革命标语、英烈故事纷纷以艺术手法呈现,让人一进村便沉浸在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里。在规划中,他从革命老区振兴出发, 结合红色旅游业发展,将村口功能单一的停车场拓展为红色研学基地,以此延长游客的驻留时间,丰富游客的精神体验,达到“传承”的目的。
这些年,林子的空间设计,不尽相同。毋庸置疑,它们都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空间,却又像极了一件件无限延展的艺术品。
融乡愁情怀于文创产品
处州大地,山水层叠,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一个想法时常萦绕在林子的脑海里:该为家乡做点什么?
在大港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通济堰,首先进入他的眼帘:这座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古老灌溉体系,拥有“三个世界之最、六个千年文化”,至今依然灌溉着一方良田美池;与大港头镇隔江相望的碧湖镇保定村,通济堰主干渠穿村而过,村里的保定窑是元代龙泉窑系的重要窑场之一,相传历史上村里曾有36口窑。
一座千年古堰,一个古窑址群,独具特色的在地文化,让他的乡愁有了归处。2021年,他决定,设计一件文创产品——“通济叶”与“保定茶碗”合盒。这一年的林子,刚好50岁。
每个合盒里,都装着一个茶碗、一罐红茶或端午茶、一幅书法挂轴。“文创产品最难之处,是将想法合情合理地落地,比如它。”拿起一罐端午茶,林子陷入了回忆中。为了敲定端午茶的主要成分及不同提取方法,林子先后走访当地十几家农户。他发现,“端午茶”虽名为“茶”,实际上是药食同源,一般农户都认得十种以上的草药。“他们会根据喜好和需求作出微调,形成个性的味道。”在他看来,没有统一的配方,恰恰是老百姓最具智慧之处,“下田随身带一壶,干活回家喝一碗,他们把经验融入生活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合盒里的那幅书法挂轴,每幅都由林子亲自题字,且内容均不同:通济堰、喜茶、欢喜、禅茶……“打开之前,人们并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就像开盲盒,让人有期待有惊喜。”林子说,文创产品,就是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再与当下的新玩法融合创新,这样才能让大家的情感相近、相亲。
不止有“内在”,在合盒的外观“颜值”上,林子也下了一番深功夫。一套合盒包括四个盒子,拼在一起就是一幅色彩简明、意境清新的水墨画。画上,通济堰水缓缓流过村子,石板桥、石阶和古树相呼应,一座斜坡式的保定窑,仿佛将人们带回当年的烧制现场。“保定窑已不复存在,但它依然是我们的文化。”借助老窑工的口述,林子找回了古窑的雏形,以画重现。
2023年,“通济叶”与“保定茶碗”合盒,荣获“浙派好礼”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同年11月,该文创产品被浙江旅游博物馆收藏。
视一草一木为美学物语
“家乡的绿水青山,一泉、一石、一草、一木,是我源源不断的美学创作元素。”在林子眼里,最打动自己的美学,来自大自然。“不用特意买门票去观赏,它们就是人们日常景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可能每天都会路过,抬头就能看到。”
在林子的工作室里,陈列品、摆件,每一样都不可复制,却又“随处可见”:
花瓶里的一株水培绿植,是他在瓯江边散步时,随手从淤泥里拔出来的,不过是一根野草,“看起来生命力十足”;
一张硕大的桌上,摆满了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砚台,有买来的也有捡来的,组合在一起,像极了一件石头艺术品;
从农户手中买下被丢弃的猪料槽,经过清洗、打磨,如今成了工作室的一张茶台;
地摊上,他从小贩手中买下数十片小垫子,经过组合搭配后铺设在工作室的茶台下,变成一张错落有致、氛围感十足的地毯;
……
一段朽木、一条枯枝、一把竹丝,甚至是瓯江边依水而生的芦苇,都是他眼里可以打造的艺术作品,“与自然为伍,与生活为伴,这样的美学才有朝气。”在他的话语中,美学是轻松的、自然的。这些看着离我们视线更近的艺术品,都是他“精微至艺”的真实写照。相比他在空间设计和文创产品中的精益求精,这些生活美学品可触、可玩、可赏、可藏,增添了一份随性和轻盈。
在他的概念里,美学也可以是一个小的摆件,某个具象的造型,比如他的陶艺作品《拙生》系列。这组陶艺瓶罐,提取中国传统色彩中的赭色和青色,因为传统,“视觉上就充满亲切感”。作品主体呈现面大,造型不一,瓶口处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自带一份不完整”。“缺口的设计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新生,花枝吐露新芽,代表生命力;二是冲破,瓶中植物打破束缚,代表衍生力。”注视着自己的作品,林子津津乐道。当然,作为生活空间摆设,每个瓶罐并非独立存在。林子将它们与某个稳重的物体组合、呼应,或将一朵野花、一根藤枝、一片苔藓置于其中,“让它们互为风景”。
带着满怀的乡愁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于瓯江山水间的林子,对艺术美学期待满满。
来源:《丽水日报》(2024-01-05 第A05版:瓯江特刊)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