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春天来了。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等文件;浙江省教育厅也出台十四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近日,金华市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并成为第17协同组首次召集方。上周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以深化“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5+5”改革试点,践行“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指示精神,通过3至5年建设,形成全区域具有科技氛围,崇尚科学家精神、多元稳定协同机制、具有金华辨识度的科学教育特色品牌。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近日,《中国教育报》刊发《浙江教研做好科学教育的四种加法》,明确指出要从“加实践、加项目、加工程、加社会视野”四个方面入手。金华是“双减”工作浙江省首个试点地市、首批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也是浙江省最早实施综合科学课程的地区之一,注重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与科学思维发展融于一体。
我市注重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联合科学教育不同社会主体,各中小学构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学实践活动”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落实多元教育方法。初步形成“1+4+N”特色模式,搭建“科学+”学校联盟,开展4大板块科学教育服务。3项教学成果获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4项课题成果获浙江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科学教育和科普教育共同推进,就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校外优质资源进学校参与课后服务,有效破解师资短缺、服务单一等难题。目前,已有112家科技类培训机构入校提供服务,全市共开设科学教育课后服务课程380余门,成立科技类社团、兴趣小组1000余个,近两年为国家集训队输送160多名创新人才。
通过校校联合、馆校协作、校地合作等模式创建了一批人才共育基地,形成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经验的校校、校馆、校地共享机制,有效拓展了学校科学探究与实践场域。学校专用教室标准化程度全省名列前茅;建构人工智能教室、机器人教室等科技特色学校的新型教学空间,强调探究实验室、数字实验室、进阶实验室及虚拟现实实验室等建设。
2019年,我市建成占地1.1万平方米的科技馆,包含4大主题展厅,展品、展项189件(项),配备虚拟现实等前沿交互技术;占地150亩的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可同时容纳1200名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教育活动。
市教育局与市科协整合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连续多年成功举办青少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10余项科技教育活动。市政府与浙师大近3年连续开展“科普超市双进”等活动,累计参与484万人次。我市还通过开展科普助力山区县、科技教育乡村行、科普赋能山区26项专项活动、流动专家服务、流动少年宫等活动,推进城乡科学教育共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市积极建设与探索大中小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与模式,金华一中成为北京大学首批博雅人才共育基地(物理),成为浙江省第二所获得“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授牌的中学,这为教师专业发展、社团建设、课题合作研究等提供平台。
构建新型“校城共同体”,形成校内外科教合力
市政府和浙江师范大学秉持“校城一家人、校城一家亲”的理念,充分发挥高校与金华城市共生作用,构建共享资源、共赢发展的科学教育区域范式。
浙江师范大学建有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馆”、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教育实训中心”、聚焦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5G+创新实验室”等平台,为我市科普、科技教育与科学教师教育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浙师大1999年开始的科学教育硕士项目、2003年开设的科学教育本科专业,都重视科学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整合,扎根于中小学科学教学实践,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一批有影响、有辐射的高质量科学教师预备队伍。
依托“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新课程“领航计划”等项目,发挥“浙中好课”“智慧好课堂”“中小学科学实验大赛”等实践交流平台,提升科学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对科学精神的践行。
浙师大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是浙江省第一个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推进了理论研究与金华科学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并与金华五中、义乌稠城一小等校结成“浙江省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
浙师大以五大类科技竞赛为载体,在多所中学进行实证研究,形成基于竞赛教学的大中小学衔接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反哺于实践教学,表现为2019年以来五大科技竞赛取得的成绩:1人获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1人获全国金银牌,142人获全国一等奖,数理化生信获奖学科门类齐全,每年均有学生入选国家集训队。
借助本地院士资源,点亮科学家精神火炬
金华现有两院院士38人,近几年有62位中科院的老科学家走进金华的中小学校,开展讲座425场,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家故事,营造了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科学家精神是几代科学家群体的成长与中国科技发展的实践同频共振的结晶,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科学家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严济慈、潘建伟和陆朝阳三位东阳中学校友,都投身于物理科研领域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潘建伟受益于严济慈回母校时座谈启发,走进广阔的物理学世界;陆朝阳受益于潘建伟回母校讲座时启发,追寻师长走在国际量子科学领域最前沿。科学家精神在这里得到代代相承,让科学得以接力,让梦想得以连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在抗击疫情期间,专门给家乡学弟学妹写信,勉励他们潜心向学,传递爱国爱党爱家乡,为新时代立德立功立言的情怀。
一代代从金华走出的科学家校友,为金华市中小学科技前沿实验室的落成付出了巨大贡献。黄文虎院士在金华市荣光学校建立黄文虎少年科技馆;潘建伟院士、陆朝阳教授、马雄峰教授推动全国第一个量子科技实验室落户母校东阳中学,并捐赠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模型,开设量子科技相关课程,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共育基地”;“龙芯之父”胡伟武在永康一中成立“龙芯飞凤书院”科创基地与创新教育基地……这些都是科学家校友助力下的科普科创基地、科学家精神高地、科技人才培养园地。
我市充分发挥本地独特的红色根脉、科技人文历史优势,多途径科普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涌现了一大批学习科学家精神的典型案例。严济慈陈列馆、黄文虎院士纪念厅、胡步蟾陈列馆等国家级、省级、市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形成了地方科学家精神“以点带面、辐射全域”的体系格局。作为浙江省开展“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我市广泛开展创新试点学校创建。在义乌中学、汤溪高级中学、义亭镇畈田朱小学、永康一中等“浙江院士科普基地”,朱位秋院士、龚晓南院士等积极深入宣传与实践。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正加快出台科学教育行动方案。加快完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推进校内提质,强化部门协同,积极探索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加快科教资源城乡全覆盖,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各项措施落地,在课程体系建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育评价改革、场所场景构建、社会力量整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
来源:《金华日报》(2024-03-01 第10版:教育)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