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支教校友毛梁成—在川西高原种下希望毛梁成
支教校友:毛梁成,05级应用数学专业,路桥中学副校长。毛梁成,中共党员,高级教师。2022年7月,他远赴川西参与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曾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北民族高级中学副书记、校长。获评浙江省教坛新秀、台州市名教师、台州市教学能手,甘孜州模范专技人才等荣誉称号。
浙师支教校友毛梁成—在川西高原种下希望
明媚的春日午后,我们再次见到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副校长毛梁成。此时已结束支教任务、返回台州路桥中学的他,心里还装着2000多公里外的大山深处:“三月的康北,还在下雪。”让他惦念的不是川西高原瑰丽的风景,而是孩子们上学时艰辛的山路。毛梁成说,他离开康北民族高级中学那一天,上百位学生和老师围在校门口,为他戴上百余条哈达,他们想亲自与这位来自浙江的校长道别。当地老师说,毛校的到来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从川西高原望到了江南水乡。
克服高原反应开展工作,是支教人首先要适应的日常
土生土长在浙江的毛梁成,就此与千里之外的川西高原结缘。3400多米的海拔,氧气稀薄。在气候骤变和海拔差异造成的恶劣条件下开展工作,是支教老师首先要适应的日常。头晕,胸闷,毛梁成说他经常走一段就要缓一下。但不想休息,因为正有一户人家在等待他,他要带去关于孩子学习的消息。了解到有的家庭比较困难,他就自掏腰包,给孩子买文具,给家里添点米油日用品,做些力所能及的资助。“初中阶段结束有很多人就选择放弃了继续教育的机会,”毛梁成说,但是要实现用知识去改变观念和认识,唯有继续学习下去。”
和学生在一起,这或许是教师的起点,也是落脚点
川西腹地的康北民族高级中学大多是藏族学生,1800多名学生中有不少家庭生活都还很困难。家访中,毛梁成发现大多数家庭经济来源有限,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地理环境很艰苦,学生们读书很刻苦。三月的康北昼夜温差很大,清晨气温-5℃,孩子们5点钟就起床读书。毛梁成常常跟随学生同个时间来到教室,从清冷的早晨一直守护到星光漫天的夜晚。
毛梁成担任高二和高三年级的数学老师,他留意到,班内学生们手中没有直尺和圆规,他自掏腰包购置了数学工具,人手一套发放。在康北,一年只有三个月不下雪,学校里没有暖气。自来水时清时浊,一到雨天更为严重;学校烧水设施缺乏。高海拔地区低压低氧,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很不充分。毛梁成参与、起草和修改了多方面制度16项,对日常管理和教学进行规范。
要长远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老师的发展
2023年,康北民族高级中学本科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突破了学校近5年本科录取人数最高纪录,一名同学硬上线本科线,更是突破了学校近10年的最好成绩;公办专科录取人数提升54%了,实现学校低进高出;高一、高二统测成绩,进步幅度位居全州第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长远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老师的发展。”毛梁成决定从“冰层”上凿开一条缝,从教师培训入手,提升师资水平,改善教学质量。
首先,他请支教老师带头上示范课,开展听课活动,了解课堂情况;外送培训教师分享学习经验、上公开课,在校内形成系统化的听评课制度。接着,他以“党建+”的模式组织成立了甘孜州康北民族高级中学、甘孜县民族中学校、炉霍县中学三校联合名师工作室。他主动承担了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为承担教师培养责任树立榜样,同时吸引了一大批青年教师与新进教师的加入,由点及面辐射了整个北路地区的教育。
活动的开展,受到甘孜州教体局的充分肯定。首次在甘孜州北路地区形成了地区性名师工作室体系,部分工作室已升格为州级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都得到了快速的成长,三校联合名师工作室开创了联合型创新教育模式,为进一步加强边远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便利的平台。
这里的孩子,缺一个走出大山的机会
“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自己的支教工作也是有时限的。康北民族高级中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如何进一步巩固才是问题的关键。”毛梁成常在思考,自己离开后,能为这里留下些什么?于是,他主动拓展了很多工作:带领康北民族高级中学的老师走出去。回到浙江,到路桥中学、台州一中等校实地学习,每月各学科定期开展线上线下联合教研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带领康北民族高级中学的学生走出去。他多次拜访成都市航天中学,希望带30余名学生组成的研学团,到该校与优秀学生学习生活20天。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坐坐动车,感受祖国日益强大的发展。考虑到吃住学多方面的差异,两校领导非常重视,当面沟通了多次,不断细化完善活动方案。最终,在甘孜州教体局、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两所学校共同努力下,研学团终于在这个执着又执拗的浙江校长的发起和推动下得以成行。“其实我的压力非常大,要考虑的因素特别多。”毛梁成笑着说,“但我还是想做成这个事情。因为我们的孩子不缺志气不缺智慧,缺的是眼界,缺一个走出大山的机会。”
“心里放不下他们。”毛梁成拉回他的思绪,“环境的恶劣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几位支教老师都经历过晕厥。但面对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眸,我们不曾退却。坚守中,我们有奉献,当地有关爱,我收获了今生最珍贵的民族情谊。”(浙江师范大学王晨曦)
来源:人民号-西南商报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