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婺城:难忘中学的温情时光
日期: 2024-05-16 作者: 供稿单位: 04:婺江


       □ 汪胜


  陈兰村,1961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92年被评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爱好传记文学和古代文学,曾兼任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从1982年开始,他就一直在传记文学领域默默耕耘,致力于传记文学的教学、研究、创作和教育普及,为我国传记文学学科建设和传记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出版《中国古典传记论稿》《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论》等著述。


  本报记者汪胜创作了《陈兰村评传》,以飨读者。


       初中最爱语文课


  1951年秋,陈兰村考入绍兴一中初一丙班,开启了他的初中学习时光。从小学到初中,陈兰村的知识面和阅读面开始渐渐变宽。在所有的学科中,他对语文最感兴趣。当时,语文老师宋孟康对陈兰村起到了关键的引领作用。


  宋孟康是一位老先生,他整年穿长衫,即使夏天也穿长衫。他书法很好,兼任学校教导处的秘书,学校布告多出于他之手,布告的毛笔字就如正楷书法样板。陈兰村回忆,宋老师只教他们一个班的语文,他上课很有趣,知识面很广阔,每当上一篇课文时总会联系到其他经典著作。


  陈兰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宋老师在课堂上赏析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小说的女主人公出身于贫寒的小市民家庭,只能嫁给一位教育部的小职员,过着普通人的清淡生活。在她心目中,这样的生活当然没有任何光彩。所以,她只有用想入非非来弥补内心的缺憾。当她看到丈夫拿回家的晚会请柬时,眼前方闪现出一抹亮色,但随即又重新归于黯淡,因为对于热望跻身于上流社会的她来说,这虽然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如果没有与之相应的衣服和首饰来装点自己,那无异于去出乖露丑。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也许是情急生智,丈夫忽然想到可以向她的友人借用一下首饰,于是,一串“非常美丽的钻石项链”便伴随着她一起极为引人注目地出现在晚会上,成全了她往日玫瑰色的梦想。然而,乐极生悲的是当她仍在幸福的云海里悠悠飘荡时,一个石破天惊般的发现使她一下子坠入了恐怖与绝望的深渊:借来的钻石项链竟然不翼而飞了。这以后,她与丈夫多方寻觅却一无着落,只好接受命运的恶意播弄。咬牙借贷买了一条同样的项链作为赔偿。为了偿还债务,她和丈夫耗去了整整十年的时光。十年的含辛茹苦改变了她如花似玉的容颜,也彻底结束了她对生活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使她成为一个“又坚强又粗暴”的劳动妇女。


  宋老师像往常一样,和同学们分享了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这篇小说的意义。他引导同学们当堂讨论:这篇小说是要告诉我们什么?追求虚荣为什么不好?好的小说一定有让读者难忘的细节,这篇小说中项链的细节怎样贯彻全文始终?讨论中,宋老师又启发同学们写作文怎样才有意思,怎样才能吸引读者?


  陈兰村说,当时,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宋老师的课,除了阅读课,同学们最期待的就是作文评讲课。每次评讲,宋老师都会重点介绍一两位同学的优秀作文,或朗读,或分析。被点到名字的同学备受鼓舞,所以大家都期待每次的作文评讲课。


  当时,宋老师会把写得较好的作文贴在教室外走廊的墙上,让同学们互相学习。有一次,陈兰村写了一篇题为《我的志愿》的作文,受到了宋老师的表扬。解放初,社会上宣传未来社会美好前景:会点灯不用油,用电灯;耕田不用牛,用拖拉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陈兰村就写了想当拖拉机手的作文。解放初期,农村还没有拖拉机,但在前苏联的电影中已看到拖拉机。有一次,绍兴为举办农业展览会,从杭州老浙大农学院借来了一台拖拉机放在绍兴一中操场上,陈兰村看到后备受鼓舞,从那时起他想将来当个拖拉机手驰骋在家乡的土地上。作文具体生动,真情实感地流露打动了宋老师,被张贴在教室外走廊的墙上。


  这次经历让陈兰村终生难忘,以至几十年后的同学会上,有位老同学仍记起陈兰村的这篇作文,开玩笑说:“你怎么没去开拖拉机而去当老师了?”也是从那时起,陈兰村开始真正爱上文学并在初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宋老师的影响,当时班里很多同学后来即使不做语文工作,学理科,或从事其他工作,回忆起初中的语文课,他们都表示帮助很大。


       发起创办油印报《飞轮》


  陈兰村一直认为,初中阶段是打基础的最关键时期,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是从初中开始的。在整个初中学习中,几位班主任都给陈兰村留下了深刻记忆。刚刚入学时,陈兰村的班主任是体育老师裘树涵,不到一年,裘老师就调到宁波师院去了。


  后来,学校调来一位新的女英文教师孙为美担任陈兰村他们班的班主任。来绍兴一中工作时,孙为美刚从杭州老浙江师院英语系毕业。她是安徽合肥人,气质优雅,春秋天穿蓝色旗袍,外罩红色短毛衣;冬天穿灰色列宁装棉衣。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说她是绍兴城里最漂亮的女老师。


  她的英语课也很受同学们欢迎,她的男朋友是铁道工程师,当时在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男朋友给她寄来志愿军印制的投送美军的英语宣传卡、传单。她就读给同学们听,并再翻译成中文。她很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课后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每次课外活动她都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对待学生则是关怀备至。有一次,有个男同学在校门口向摊贩买零食吃,欠了钱还不出。她知道了就耐心劝告那位男同学,以后不要去校门口买零食。她自己又买了水果和零食送给这位男同学。


  1954年,陈兰村初中毕业前夕,班里又换了班主任。孙为美到高中一年级当班主任了,但她仍关心大家。陈兰村和几个同班同学升入绍兴一中高中部。为了与原初中同班的同学继续保持联系,陈兰村倡议发起办一个油印报,孙为美老师非常赞成,考上武汉军校的几位同学也很支持。办报用什么名字?陈兰村与同学们讨论,要跟着时代的车轮前进,因此取名《飞轮》。陈兰村和同学又来到刻印店,刻了飞轮二字的刊名章。筹备工作就绪后,陈兰村又和同学们来到孙为美老师寝室,汇报他们的想法,孙老师问了经费是否有着落,还特地问了其他没有考上高中的同学的近况。


  陈兰村回忆,考上武汉解放军测绘学校的几个同学得知要办班刊,邮寄来了经费。有了经费保障,《飞轮》就正式创刊了,报纸的文章由各地同学寄来,内容多为报道大家各自在高中、中专、军校的学习情况,初中生活回忆,师恩难忘等。报纸油印后分寄每位同班同学,也送班主任和校团委。当时,有位陆锡麟同学因病不能升学在家休养,陈兰村就和同学拿出外地同学和班主任捐的部分钱去陆锡麟家慰问。


  《飞轮》先后出了两期后,学校团委考虑班级自己办报不易把握内容的正确导向,且会影响平时的学习,就劝阻停刊了,但这段办刊经历给陈兰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孙为美老师后来调到了北京工作。大约改革开放初,陈兰村有一天在《中国青年报》头版看到一篇很长的报道,介绍孙为美老师在北京育才中学的先进事迹。陈兰村猜想一定就是他的初中班主任。他兴奋不已,他又回想起初中创办《飞轮》的往事,当即写信与她联系,不久就收到了孙老师的回信。


       高中打下的文学底子


  1954年秋,初中毕业的陈兰村升到绍兴一中读高中。高中的三年,陈兰村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当时,陈兰村最喜欢的就是语文和历史课。他回忆,读高一时的班主任王以强就是语文老师,他是新昌人,解放前夕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本来教美术。他除有美术特长,还会演戏,导演话剧,也创作剧本。


  1955年前后,国家进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私营企业改为公私合营,大街上天天敲锣打鼓,庆祝企业公私合营。王以强就带着同学们到大街上,站在胜利路东头最热闹的店门口,看游行队伍,观察群众状态,回来教学生写作文,这样的训练很受学生欢迎。由此也可以看出王以强对作文教学注重现实、面向社会、重在实践,其教学思想和方法很先进。他后来自己创作《百年老店换新颜》,写孟大茂香糕店公私合营事迹,剧本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王以强后来调到宁波师院工作。


  王以强调走后,女教师陈允宜当了班主任,也教语文。陈兰村回忆,陈允宜教古代诗词,朗读与讲解都很投入,都带着很深的感情。在读古诗词时,如诗经《氓》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等篇目,几乎读到哽咽,全班同学都鸦雀无声听,深深被陈允宜老师的朗读所吸引和陶醉。当时,陈允宜老师就住在学校的四宜亭的楼上,楼下是校医护室。她的寝室有架脚踏风琴,她有空会弹琴自娱,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陈兰村说,之所以喜欢语文,与语文教材好也是分不开的,语文分文学和汉语,文学教材从《诗经》选讲开始至现代文学作品,所选古诗词,他几乎全会背诵,这也为以后大学里学古代文学打下了基础,同时,现代文学作品他也很爱阅读。


  让陈兰村难忘的还有班里的课外阅读氛围非常浓厚。当时,同学们的课外读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苏联小说,如高尔基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普希金的诗,马雅科夫斯基的诗。另一种是国内的作家作品。受当时香港电影的影响,陈兰村和同学们都喜欢看巴金的《家》《春》《秋》,曹禺的《雷雨》等。


  当时,学校还掀起了全校性阅读文学作品《海鸥》的热潮,高中语文名师还给全校师生做阅读报告。1956年,国家提向科学进军口号。陈兰村回忆,当时的数理课作业很重,几乎没有休息日,但大家仍利用课余或节假日寒暑假抢读课外书。有位名叫赵清锐的同学还在老师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创作了剧本,他后来大学毕业成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


  陈兰村回忆,当时高中班里人才济济,比如当过班级团支书的黄伯诚,他在读高中时就入党了,后在华东师大教育系毕业,曾任全国学联副主席,后来担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党委书记、中国少儿出版社总编辑。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期间,陈兰村住在北京师大招待所修改稿子。会前,黄伯诚还开车带陈兰村去亚运会场馆周围观看。后来,陈兰村从事传记文学教学研究后,他的《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书稿正是在黄伯诚的帮助下于199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陈兰村同寝的七位同学,他们自称七君子,学习认真勤奋,虽然大家各有所长,但是受当时老师和班级氛围的影响,大家都很热爱阅读和写作,毕业后,大家虽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但大家依然都对文学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他们中,很多都从事了教育或者与理工有关的工作。


  陈兰村关系最好的是高中同学钱昌黔,他是嵊州人,初中在嵊州就读,后来考上了绍兴中学,到学校报到时整整走了两天。陈兰村说,整整三年他都和钱昌黔同进同出,他们在学习上也是很好的互补。钱昌黔的数理课语文课制图课成绩都很优秀,陈兰村对数学物理不会做的习题都请教他。高考前的复习,陈兰村虽然考文科,但他仍与钱昌黔一起复习,当时两人约定以后读大学也在一起。大学报考时,他们报考的学校地址果然相同。钱昌黔的第一志愿是西安交大机械系焊接专业,陈兰村的第一志愿是西安西北大学中文系,结果两人都考取。得到录取通知后,1957年8月,他们都不约而同回到绍中,当时已无宿舍可住,两人就在大操场旁一口井边的地上睡了一晚。后来,两人都到学校领到去西安的路费,一起到西安。上大学后,他们几乎每周仍见面,虽然西安交大离西北大学有大约20里路,还会步行去。这样连续四年,直到两人毕业,他们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陈兰村说,高中的同学友谊值得珍惜,那时候大家勤奋好学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虽然高中阶段他并没有发表过作品,但他的作文一直很好,他的文学底子就是在高中打下的。1957年高中毕业时,陈兰村准备报考唐山铁道学院,后来他考虑自己理科的物理不好,还是文科较喜欢,所以最终报考中文专业。这与整个中学期间语文老师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难忘哥哥恩情


  从1951年考进绍兴一中至1957年高中毕业,哥哥陈敖松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陈兰村,为他提供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让陈兰村终生难忘。说起哥哥对他的照顾,陈兰村有说不尽的感激。


  口述历史5:


  哥哥一直都在帮助我


  我在绍兴一中读书时,当时交学费是用大米的,每次交学费,哥哥都从老家把米背到学校。每个星期周末,我常到哥哥打工的绍兴小江桥河沿一家名叫益成油行(卖食用油和蜡烛)的店里吃饭,哥哥常替我洗衣服,自己则把节省下来的钱给我零用,经常买纸和练习本给我用来做作业。


  1954年夏天,我初中毕业,报名要参加一个保密的中专考试,考前绍兴一中急需要我去开一张家庭成分是中农的证明。当时交通不便,哥哥就从绍兴步行到榆林,又走到马山区政府盖公章,整整走了一天多,估计有80里路。哥哥为我上学,真的吃了不知多少苦。这张“中农”成分的证明,历经60多年,我多次搬家,至今仍保存着,那上面盖了从村小组长、村长、到乡长的私章和政府公章,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件很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了。后来因我远房的一个公公有政历问题,那个保密中专没有录取我,我仍继续在绍兴一中读高中。


  高中毕业后,我后来高考被西北大学中文系录取。为了让我去西安不受冻,临行前,哥哥带我去百货店买了件湖蓝色的毛线衣,大约要16元,相当于哥哥半个多月工资。到了西北大学,哥哥又不断来信,提醒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因为年轻气盛说错话,要在政治上学会成熟。我一直受哥哥的影响,政治可靠,学习努力,大学毕业后,我很顺利回到浙江工作。


  大学三年级时,国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哥哥工作的油行此时改为废品公司,地址几次搬迁。我从西安回绍兴,哥哥把自己的饭省下给我吃。当时的工资很低,也买不到肉,他特地向邻居买了刚从河里摸来的河蚌,烧给我吃。这是非常鲜美的荤菜啊。大学里我穿的鞋子都是母亲做的布鞋,后来哥哥又特地买了一双球鞋寄给我,这是我第一次穿上球鞋,上体育课跑步更舒服了。到大学四年级快毕业时,班级活动多了,开支也多了。哥哥又尽量节约,自己把辣椒腌起来当菜吃,省下的钱给我寄来零用。大学顺利毕业,这与哥哥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杭州师院(浙师大的前身)工作,但并不能对老家有所支援,心里是十分惭愧的。我寒假回家,一个月的工资,当时只能买到黑市10多斤米。老家父母和嫂子侄儿侄女们却因劳动力弱,生产队分到的粮食不够吃,全家几乎到了挨饿的境地。春天连米糠都吃不饱,只好吃草(紫云英)。哥哥经过反复而痛苦的思想斗争,为了全家的生活,决定辞去在绍兴城里的工作,回到老家务农。他重新再当农民,既吃得不好,劳动又辛苦,生活仍然很艰难。


  后来,村里叫他去小学当民办教师。他努力适应教师工作,向同事学习,早出晚归,这样又坚持了多年。后来镇里办了砖瓦厂要人,哥哥又转到砖瓦厂工作。砖瓦厂后来转为私人经营,哥哥年纪大了才回老家。因当时乡镇企业经营和管理并不规范,哥哥不算退休,也无退休工资,只一次性给了600元钱作为补贴。


  哥哥很孝顺,他对父母照顾无微不至,我在外工作,一年也只回去一次,给父母的钱非常有限。由于当时教师工资低,我仍不能对老家有实质性的帮助。老家生活还是靠哥支撑。但哥哥总是安慰我,不用记挂家里,日子会好起来的。1993年春节后,嫂嫂中风,她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哥哥照顾。这样连续近九年,直至嫂嫂去世。家里的困难更是雪上添霜,可想而知。但哥哥总是安慰我,不用记挂家里,日子会好起来的。


  哥哥对我无私的照顾,我这辈子都会牢记在心,他总是默默付出,吃了一辈子苦,我对哥哥只有惭愧和感恩。


  高中阶段是青年成长最重要的阶段,从学识到能力的培养,在高中三年几乎是关键。在老师们的指引下,陈兰村的学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充分提升,不仅自己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提升,而且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而哥哥更是他人生的导师,哥哥无微不至的照顾与支持,让陈兰村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有责任对社会有用的人。


       来源:《今日婺城》(2024-05-15    04:婺江)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