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美丽乡村长啥样?政协‘民生议事堂’到底如何运行?”6月14日,浙江师范大学41名外国留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到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在基层寻找答案,展开生动的“国情教育第二课堂”。
坛头村位于武义县西北部,距今已有750多年历史。在“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该村持续开展“五水共治”和美丽村庄建设,把这里打造成千亩美丽湿地。穿过湿地中的森林小道,来到一片可容纳200人露营的大草坪。来自格鲁吉亚的桑德罗全方位感受坛头村的自然之美。“村里的环境保护做得非常好,让人有种慢下来的舒适感。”他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坛头村交通便利,距离浙江师范大学驾车仅需40分钟。田庐文创园负责人徐成斌说,希望留学生们约上朋友常来这边游玩,感受自然山水。在金华已经留学8年的王倩,走过很多古村落。2018年,她曾和朋友来过坛头村。“短短几年,坛头村变化很大。”让她感受深刻的是这里近几年重点打造的艺术特色,先后开发了民宿、餐饮、研学、艺术展览、文化休闲等业态。全村集聚了20多种业态,其中文化产业就有10余家,为这个小村庄带来新气象。
“村庄发展如何与旅游结合起来?”“我们该如何保护传统村庄和文化?”面对留学生们的接连提问,一场围绕政协“民生议事堂”及相关机制的座谈交流,在坛头村文化礼堂展开。
武义县政协副主席黄红梅表示,“民生议事堂”是政协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将政协协商延伸到乡镇一级,打通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的渠道。以坛头村为例,履坦镇“民生议事堂”就“商业街引进经营户”进行协商议事活动,通过邀请多方代表,收集意见建议,经过21天时间确定了4家不同业态的经营户,以促进村庄更好发展。
“这样的会议多久开一次?如何推动落实?”来自索马里的韩磊十分好奇。“政治协商的形式多样化,不限时间和场地,有需求就可以开。”黄红梅回答,此外还要求梳理的意见建议3个月内就有反馈,接受民主监督,更好推动落实。
留学生们纷纷表示,“民生议事堂”接地气,关系和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值得学习和借鉴。“这在群众和政府之间做了很好的连接。”来自也门的严波表示,希望了解更多关于“民生议事堂”的案例。
据悉,“国情教育第二课堂”由浙江师范大学同市外办携手打造,将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走访、浸润式体验等方式,帮助外国留学生全面、立体、真实地了解中国,目前已吸引来自62个国家的477名留学生参加。
来源:《金华日报》(2024-06-17 第06版:民生)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