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进行“骨”今对话,制作清甜爽口五彩水果冰粉,咿咿呀呀学唱梨园京韵……7月22日下午,记者走进余姚市牟山镇初级中学,这里的“暑期课堂”正在有声有色地开展。
“自2015年开始,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合作举办暑假托管以来,今年刚好是第10年。”该校团委书记邵锡聪告诉记者,10年来,暑托班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参加托管的人数也从一开始的20来人到如今的223人。
作为一所乡村学校,为何它的暑托班叫座又叫好?
汪雪娇正给同学们上甲骨文课堂。
学习甲骨文、制作冰粉
这里的托管课程不一般
“大家看得出来这个字原型是什么吗?”“大家猜猜这个字是怎么样演变到现在这个样子的?”
“老师,我觉得像一只牛!”“我觉得这是一个人在搬东西……”
在七乙班“学习甲骨文”课堂上,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牟山实践队成员汪雪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甲骨文起源到文字演变讲得浅显易懂,为同学们搭建了一台穿越千年的“时光机”。
这些形状各异、活泼有趣的甲骨文字也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大家“唰唰唰”在纸张上画下自己所学的甲骨文,在动手实践中品悟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之美。
“甲骨文特别好玩,我想在未来成为一名考古学家,发现更多的古文字。”吕浩瑜同学展示着自己的手绘甲骨文,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脸。
同学们围在一起做冰粉。
在隔壁教室,同学们正在制作五彩水果冰粉。
“冰粉是起源于四川的夏季清凉小吃,生津解暑,清凉降火。”实践队成员于佳瑜是四川人,在这炙热的夏季,她想到了家乡的消暑美食,便有了这堂课。
将葡萄剥皮去籽,果肉留存;往葡萄皮中加入沸水,得到含葡萄皮色素的溶液;再把溶液与葡萄果实混合均匀,加入沸水、冰粉粉末、各种小料,一碗美味的冰粉就做好了。最后把冰粉放冰箱冷冻。
听完老师的指令后,同学们便各司其职,有序处理。“我因为指甲太短,剥不开葡萄皮,主要负责往葡萄皮里面加水,并不断用勺子搅拌、挤压。”张嘉轩向记者分享他的上课经历,“跟同学们成功地做出了冰粉,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我打算在家里也要尝试。”
从20多人到223人
10年间人数增长了10倍
“10年前还没有‘暑托’这个说法,我们当时叫校园夏令营,让学生免费来校,大学生全程托管。因为当时没空调,只上上午半天,人数也只有20多人。”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何润洋的脑海里有无数的画面和故事,10年前,他是这所学校的总务主任。
牟山镇域内水系密布,溺水风险较高,学生又以随迁子女为主,父母去上班后,孩子经常无人照看。“当时我们学校有个老师是浙师大毕业的,浙师大也想让学生暑期有个锻炼,我们就开始了合作。”何润洋告诉记者,“当时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同时,重点加强防溺水知识的教育,保障学生安全度假。”
“暑托班开展四周,学生自愿报名,今年报了223人,新初一报了88人。”邵锡聪告诉记者,目前累计已有1500多人次参加。
认真上课的同学。
报名人数的大幅上升,和暑托班近年来的开班课程是大有关系的。像今年的话,实践队成员根据学情,以五育为主题,一共设置22类课程,包括甲骨探秘、五彩水果冰粉、东北方言与文化、梨园京韵等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暑期生活。
“暑期托管真是大大解除了我们家长的后顾之忧,可以安心上班,不用担心她整天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八甲班王梓晗同学的爸爸告诉记者,他举双手表示支持。
除了在校内上好课,学校还鼓励学生走出去,提供许多社会实践环节,如走进梁弄正蒙学堂、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寻访王阳明故居、采摘临山葡萄、走进松原汽配公司等。同学们用脚丈量四明大地,传承先贤精神,感知家乡巨变,了解父辈的工作,收获满满。
室外舞蹈课。
根据学生需要研究课程
这是一支有想法的队伍
牟山镇中的暑托班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背后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实践队成员精心打磨课程也是分不开的。
丰嘉是这次暑托班“舞韵之声”舞蹈课程的授课老师,她中国舞十级,也是浙江师范大学校舞蹈艺术团与校健美操队的成员之一。
“开课之前,我的内心是忐忑的,首先我自己是学古典舞的,我怕孩子们不肯学。另外一个是学舞蹈是需要有基础的,同学们行不行?”丰嘉告诉记者,针对这两个问题,她开课前她进行了取舍。“针对孩子们零基础的情况,放弃自己擅长的古典舞,选择教比较青春、酷帅的现代舞,比如街舞、爵士舞。同时课程目标以增强同学们的肢体协调能力和音乐感知力为主。”
“实际效果出乎我的意料。从简单的hip-hop脚步,到较难的手臂wave,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跟着音乐学习;通过体态的纠正,分解动作的讲解,同学们试着去感受并控制自己的肢体。看到他们因为学会了动作而欢呼的时候,我内心很有成就感。”丰嘉说。
“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第一周的教学情况:累并快乐着。”丰嘉告诉记者,因为学校没有室内舞蹈室,大家都在室外上课,她也不得不用比平时大好几倍的声音讲话。“看着他们闪闪发光的眼睛,被汗水打湿的全身,我看到了他们的勇敢和坚持,我觉得很有意义。”
李沁哲正在给同学们上京剧课。
李沁哲是“梨园京韵”这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李沁哲专注地指导着学生们学习戏曲发音,他通过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逐一纠正学生们的发音技巧。孩子们瞪大眼睛,紧盯着他的口型变化,耳朵竖起,仔细捕捉每一个音节的起伏与转折。当轮到自己尝试时,孩子们纷纷模仿老师的发音,大声而认真地朗读着戏曲唱词。
“我在高中时受身边伙伴的熏陶,爱上了京剧。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暂时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京剧中的每一个唱词,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李沁哲说。
“实践队的成员有各种各样的特长和技能,希望他们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在此期间都所得颇丰,满载而归。”何润洋说。
来源:甬派客户端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