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婺城:光荣荆棘路上的追梦人:蒋风传
日期: 2024-07-26 作者: 供稿单位: 04:婺江



未尽之梦

——读《光荣荆棘路上的追梦人:蒋风传》有感



       □ 周莹瑶


  那个下午我去看望蒋风老师,他说床头抽屉里的那本《光荣荆棘路上的追梦人:蒋风传》是他专门为我而留。他从病床上起来,用苍老的大手颤抖着拿起笔,在封二上写下“祝贺你以优秀成绩通过博士论文毕业并留念”。读着那断断续续的笔迹,想起蒋老师经历沧桑的脸庞,想起他带着婺城乡音却逻辑清晰的言语,我突然潸然泪下。回首四年,浙师大,在这里,在蒋老师身边,我走过我的一小段人生;而这本小小的书,记录了蒋老师长长的岁月。我像一株小草,沐浴着一片绿荫,仰望参天大树。当我去抚摸那树木错综粗壮的根脉,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网络有一句流行语:“青春没有售价,梦想即可出发”。仿佛梦是青年人的专利,是青年人的独有。而当“梦”用一生来度量之时,它多了一份深刻与厚重。如同标题所示的那样,蒋老师是一位让人敬佩的“追梦人”。汪胜是一位细心的记录者,他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蒋风老师的生平事迹。蒋老师始终以儿童文学研究为己任,将儿童文学这一看上去“小儿科”“冷门”的学科逐渐发展成熟。而蒋风老师,便是中国儿童文学史的重要见证者和建设者。在汪胜的《光荣荆棘路上的追梦人:蒋风传》中,我们得以一窥中国儿童文学界这位巨擘的辉煌人生和卓越贡献。这本书不仅是对蒋风教授一生奋斗的深情致敬,更是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历程的深入剖析和学术性探讨。


  汪胜无疑是真诚的写作者,他隐藏在文本之后,但我阅读之时,却又隐然感受到他文字中生命的律动,情感的起伏。他的书中记录了很多不为他人所知的细节,感人至深。蒋风作为凡人一面跃然纸上。在阅读中,我为蒋老师的母亲温暖而充满智慧的教导触动,为启蒙老师的亲切动容,为遥远的金华风俗赞叹;同时,我也为抗战时期九死一生的历史心惊胆战,为蒋老师十二岁做老师的故事感到惊讶,也为蒋老师大学时代的苦难毛骨悚然……蒋风教授,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先驱者和集大成者,其一生都在为儿童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而不懈努力。我才发现,在那时代晦暗的底色中,蒋老师谨记那些岁月中小小的温暖,他们像小小的蜡烛托起一方光亮。在山河破碎之时,他感恩于诗歌给予他的力量;在浙江省立金华文化馆工作时,他不慎从三米多高的位置摔下,苏醒后,面对看望他的学生,诚恳地说孩子们救了他的命;在杭州大学工作时与卢德芳老师结为连理,相守一生;在“庐山会议”上,与儿童文学先驱们合作,尤其感恩陈伯吹老师的帮助……而蒋老师,为了儿童文学的学科建设,在浙江师院建立了全国首个儿童文学研究室,广纳贤才,聚集了黄云生、韦苇、周晓波等一代儿童文学先驱,而至此之后,蒋老师的人生与儿童文学不可分割,是半个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史值得一提的是,拂去时光的落灰,汪胜以其精雕细刻的文笔,钩沉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史料。在书中,汪胜详细记录了蒋风教授从年轻小伙到白发老人的奋斗历程。从抗战烽火中流离失所的童年,到漂泊中度过的大学时光,再到担任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填补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空白并走向世界,蒋风教授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始终坚守着对儿童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学者的责任与担当。汪胜笔下的许多故事,比如蒋老师与艾青、鸟越信、柯岩、刘延陵等人的交往,都是珍贵的历史记忆。人是容易遗忘的,但是汪胜用文字抵御遗忘,他们将凝于纸页。或许一些研究者,遇见这本书,能够欣然拾得一些珍贵的片段,拼上一片研究的拼图。


  汪胜在书中不仅展现了蒋风教授的学术成就和创作实践,更深入挖掘了他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这是一颗真挚的心与另一颗炽热的心的对话,汪胜与蒋风教授,跨越几代,谱写了新一代对儿童文学学术的传承。这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理想的传承,梦想之光永恒。



童话的接力

——读蒋风《童话谭》有感




       □ 汪胜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一种重要的形式,也是文学中一种特殊的样式。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情节编织成的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


  “童话”这一名称是清末从日语词汇中引进来的,起初含义较广,指给孩子们写的一切故事性作品。直到19世纪30年代前期,我国翻译出版班台莱耶夫的《表》和盖达尔的《远方》时,还有人把这两部作品称作童话。后来才慢慢把它和神话、传说、寓言、民间故事、儿童小说等体裁严格区分开来,单指那些具有丰富的想象、强烈的夸张、带有神奇的幻想色彩的故事。


  希望出版社出版的《童话谭》收入了蒋风在不同时期写作和发表的关于童话的重要论述和代表性观点。同时收入的还有蒋风为《中国童话史》《童话学通论》等代表性童话理论著作写的序以及为青年作家童话作品写的序。从中可以发现,这些单篇的论述文章集结一起串起了一条童话发展史的清晰脉络,特别是对叶圣陶、张天翼等早期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论述,系统阐述了儿童文学先驱对我国童话发展做出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童话最早作为人民口头文学形式的一种而出现,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所创造的,在人民群众中间世代口口相传。例如,我国民间童话《蛇郎》《田螺姑娘》《狼外婆》等,外国民间童话《灰姑娘》《飞行毯》《魔杖》等,都是比较著名的民间童话。


  社会的不断发展才逐渐有了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深深地被民间童话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于是就开始搜集整理民间童话,并以少年儿童为接受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使得童话这一文学样式变得更加完整、更加精致。他们对童话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较早的有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印度的《潘查达拉童话》、法国的《贝洛尔童话》、德国的《格林童话》等。


  文学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童话这种文学形式也逐渐完善,从改写民间童话出发,开辟出一条走向创作童话的道路来。丹麦的安徒生便是由改写民间童话而发展成独立创作的,他为童话这种特殊体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除安徒生外,还有很多著名作家都非常重视童话这一体裁,如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德国的豪夫等,都曾从民间童话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并实际从事艺术童话的创作,为世界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从此以后,与“民间童话”并行地出现了作家创作的“艺术童话”,使童话这种儿童文学形式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童话发展到现代,又出现了科幻童话,它属于童话的一支,又是科学文艺的一个品种。


  在我国,五四以后,现代童话创作以崭新的风貌出现在文坛上。叶圣陶是较早从事童话创作并取得卓著成就的作家。接着,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以及《秃秃大王》,因具有鲜明独创的艺术特色,跳出了传统的童话形式,博得了较高的声誉。此外,巴金、陈伯吹、苏苏、贺宜、严文井、金近、包蕾等,都先后在童话创作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虽然童话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它始终在不断发展中成为小读者最喜欢的文学体裁。在时代的发展中,童话作家以自己的美学观丰富充实过去的古老童话的同时,也让这些古老的童话不断获得新的生命;而更多的专业或业余作家,又在不断创作出更好的新的艺术童话来。


  在《童话谭》中,蒋风勾勒的童话发展路径,使我们不仅了解世界童话发展的演变过程,而且对中国童话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发展壮大做了深入细致的描述,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进,童话如何反映现实生活,童话作家该如何进行有益探索,童话的内容形式怎样不断革新,蒋风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在蒋风看来,童话作者要善于选取生活中具有本质意义的事物,用丰富的想象和童话的夸张,把现实和幻想和谐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新童话来,这是蒋风的时代呼唤,也是人们的共同期盼。


  蒋风特别强调,富于幻想色彩的童话,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童话将幻想世界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唤醒孩子们对神奇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兴趣与关心。优秀的童话引导孩子们大胆想象,启发他们大胆预见,激励他们大胆创造,更好地帮助他们张开幻想的双翅,创造性学习。


  从这个意义上讲,童话是创造的一种动力。在《童话谭》中,蒋风有一个观点,童话是最美的诗,好的童话是最好的书。好的童话是教会孩子真正懂得生活的开始。童话本身应该是最新最美的创造。因此,童话作家要肩负时代的使命,创作更多新的童话。



百年谁步荆棘路

——读《光荣荆棘路上的跋涉者》有感


  □ 周莹瑶


  回望历史,中国儿童文学自“五四”以来不过百年,汪胜的《光荣荆棘路上的跋涉者》,以白描的方式写作了中国重要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家的贡献。劈开荆棘,一路阳光,纸页之间,是先辈留下的点点光影。汪胜的《光荣荆棘路上的跋涉者》仿佛是一本旅途指南,引领我踏上了一段跨越时光的艺术之旅。在这段旅程中,我们与那些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先驱者们相遇,共同领略他们笔下的儿童世界,感受他们心中的艺术追求。


  这本书提纲挈领,以一个个人物为中心,串成中国儿童文学史的一个侧面。汪胜巧妙地将他们的生平故事与时代背景相融合,这种将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写法,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的生动性。一个人是历史之网的一个点,交错着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个个标志性事件。


  在这段温暖的旅程中,我们见证了叶圣陶、冰心、叶君健等儿童文学巨匠的故事。汪胜是一个优秀的故事讲述者,一个回望历史的守望者,他裁剪每一个人生命中的精彩片段,它们在儿童文学史上都如雷贯耳。我孩童时期曾阅读过他们的作品,《大林与小林》《寄小读者》《稻草人》《细菌历险记》《神笔马良》《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些熟悉的故事在我的记忆深处,熠熠生辉,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我的文学生涯。汪胜的笔触让我走入这些儿童文学作品背后的故事。童年时代,当我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从未好奇他们出自谁之手笔,在儿童的世界里,故事的作者被隐匿、被忘却,但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却镌刻在了我的生命里。汪胜的笔从作者出发,补齐了“文学四要素”中“时代”与“作者”二者,穿越时空的隧道,这些作品实现代际超越,脱域于当下。原来,我小时候读的《365夜》是鲁兵编辑整理的,它伴随着我孩提时代如此之久的时光;原来,我所爱的《安徒生童话》是由以叶君健为代表的先辈们引介翻译的,如果没有他们,我也许无法遇到那么精彩的故事;原来,我小时候烂熟于心的那些儿童诗,出自林良的笔下,我才知道如此的丰富生长于贫瘠,如此的善良生长于艰难;原来,新中国的儿童剧,是以孙毅为代表的先辈奠基的;原来,“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有着这么一段动人的往事……吃水不忘挖井人,通过汪胜老师的讲述,我们走近那些被作品凝固的故事。


  在书中,汪胜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这些儿童文学名家的才华和贡献。他写道,他们是中国儿童文学的瑰宝,用自己的笔触书写着属于孩子们的童话世界。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更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作家们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


  百年,是谁,种下了儿童文学的种子?是谁,建设了儿童文学理论的基石?是谁,开拓了童话在中国的发展?《光荣荆棘路上的跋涉者》是一本充满魅力和价值的书籍。它用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儿童文学名家的艺术世界和人生轨迹,探索作品背后的点点滴滴。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致敬,更是对每一个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人的一次心灵抚慰。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跨越时光的艺术之旅,感受那些儿童文学名家带给我们的美好与感动。


       来源:《今日婺城》(2024-07-26     04:婺江)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