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漕运、空间与城市 ——评《漕挽纷华:明清以来临清城市空间研究》
日期: 2025-07-22 作者: 供稿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网

《漕挽纷华:明清以来临清城市空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一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运河城市的空间形态及生命历程研究——以临清为中心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的最终成果,全书共六章,约32.6万字。该书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周嘉撰写,是以历史人类学视角深化运河名城临清研究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对于推动区域城市史与运河文化研究的交叉融合具有积极意义。


《漕挽纷华:明清以来临清城市空间研究》书影


  明清时期,临清凭借其位处京杭大运河要冲的区位优势而逐渐繁荣。明代永乐年间,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北迁北京,中央对漕粮运输的依赖显著增加,促使统治者大规模修复大运河、恢复漕运体制。清代定都北京后,继续沿用前朝制度,使得运河沿线陆续兴起一批商业繁盛的重镇。在此历史背景下,临清逐步发展为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进而引发其在政治、经济与文化层面的深刻变革。


  本书以“空间”为核心分析视角,融合翔实的田野调查与系统的历史文献梳理,从历史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多学科视野出发,对临清城市空间的演变进行综合研究,深入揭示明清以来临清城市空间形态的转变及其深层次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动因。该研究为理解运河沿岸城市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轨迹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证依据,为今后相关领域的学术探讨拓展了新的视野。


  首先,作者在书中指出,城市的发展并非单线索的、简单化的,而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在复杂的互动中实现的结果,因此,“空间”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蕴含多种因素的概念。该书通过对临清城市空间的细致描绘,生动展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临清城市形态和不同社会阶层对空间的影响与塑造,而这些空间变化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观念与生活方式。例如,临清的街巷胡同名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各个历史时期的漕运、经济、军事、民俗等因素都或多或少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其次,书中以明清以来临清城市空间的变迁为线索,从运河的兴衰、商业的繁荣、人口的流动等多个方面,详细描绘了临清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特别是通过对运河漕运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这一经济活动对临清的人口结构、街市布局、城镇规模、空间规划等方面的深远影响。除此之外,社会阶层的变化对于临清当地的民间信仰也存在着影响。明朝中期碧霞宫的复兴得力于军户阶层和商人群体的倡导和推动,同时根据《碧霞元君庙记碑》可知,碧霞元君庙在临清周边乡村的日渐繁荣是当地乡绅耆老主导的直接结果。


  最后,作者在书中特别强调了空间与权力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城市空间的变迁不仅仅是自然或经济因素的结果,更是权力斗争的产物。临清借助漕运流转之利提高了城市地位,得到了朝廷的重视,进入了官方政府的直接监控和支配,从而城池的选址、营造、建设、发展都是国家权力下伸后的秩序建构与正统塑造。但是,地方阶层对临清的城市空间变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上文提到的碧霞元君信仰的复兴便是军户、商人以及士绅推动的结果,同时后文提到的社火这一地缘性的组织活动是广大民众自发组成的队伍,这种百姓自行组织的民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方行政区划所造成的文化凝聚力的缺失。


  总之,《漕挽纷华:明清以来临清城市空间研究》的出版,为运河城市研究领域增添了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成果。该书以“空间”作为研究切入点,将城市空间视为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拓展了城市史研究的理论视野,并为理解临清在明清以来城市发展中的演化逻辑提供了新的观察维度。书中广泛引用历史文献、田野调查资料以及多样的民间叙事,构建起文献与实地材料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为深入把握临清城市空间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坚实的实证支撑。此外,本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如何保护与复兴运河文化的问题,也为应对新时代城市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对本书的深入研读,可以更加系统地认识运河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功能,从而为运河文化的有效保护与持续传承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