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凝聚中非经贸合作新智慧,推动中非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第四届中非经贸合作岳麓论坛暨第二届非洲区域经济与中非经济合作论坛综述
日期: 2025-08-08 作者: 供稿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网

6月14日,湖南大学、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登峰战略世界经济”重点学科合办,湖南大学非洲研究院承办的第四届中非经贸合作岳麓论坛暨第二届非洲区域经济与中非经济合作论坛在长沙举行。本次论坛包含主论坛及三场圆桌分论坛,聚焦“携手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破解非洲发展困境南南经济合作”“数智赋能中非经贸合作”关键议题,吸引非洲驻华使节、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等众多专业人士齐聚一堂,为推动中非经贸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携手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


  面对百年变局与全球产业链重构,深化中非高质量经贸合作已成为双方共同发展的战略支点。对于高校智库这一不可或缺的“思想引擎”,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汪寿阳教授指出,其要以解决问题为第一任务,做到出思想、出理论、出方法、出技术、出方案、出系统。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马建春在报告中强调落实“贸易繁荣伙伴行动”的重要性,提出调动非洲签署自贸协定意愿、精准对接差异化需求、协调推进中非自贸合作与非洲区域一体化等六点建议。北京大学荣休教授李安山从历史维度指出,尊重非洲文化与需求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张振克教授呼吁加强非洲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品牌创建及投资贸易良性互动。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张忠祥教授针对非洲经济数字化转型、能源转型、人才培养转型等新特点,建议深化中非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及数字教育合作。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院长赵浩兴教授主张以“良知善行”理念重塑企业价值观,构建“人货场”系统性变革与本土化战略以创新中国品牌出海非洲模式。东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张科静教授总结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出海经验与挑战,呼吁深化产业协同与本土化创新。河海大学几内亚湾—科特迪瓦研究中心主任田泽教授建议政府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推动“抱团出海”,企业需强化本土化运营与社会责任。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蓉教授阐述了基础设施联通、产业集群孵化、市场导向型投资与本土化生产、新兴领域合作及人才培养五维实施路径,以推动中非产业合作。


  破解非洲发展困境南南经济合作


  应对系统性风险、强化南南协作是破解非洲发展困境、保障中非合作行稳致远的关键。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舒展回顾中非合作论坛25年历程,强调需尊重非洲主导性并灵活应对其诉求。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李智彪分析了中非经贸合作面临的新挑战:国际经贸体制失序、非洲投资环境恶化、科技革命不确定性,建议修复国际秩序、建立风控体系、引导企业本地化并聚焦软基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所所长黎文涛研究员揭示了中非产供链合作在资源勘探突破期、投产回收期、产能高峰盈利期及项目退出阶段的四大显性风险环节,呼吁国家层面补足安全公共产品短板。商务部研究院西亚非洲所所长毛小菁指出,中非经贸面临贸易顺差扩大与投资波动下行的结构性挑战,提出强化顶层设计、深化条约保障、构建预警—保险—安保“三位一体”保护体系及创新金融服务四维解决方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主任唐晓阳教授主张构建“多圈层合作”战略范式,优先发展满足非洲就业与民生需求的基础加工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姚桂梅总结了中非矿业“资源换贷款”“经贸合作区”和“银联盟”三大主流互利模式,并呼吁应对西方战略围堵和非洲资源民族主义挑战。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非洲研究中心主任覃胜勇教授剖析了中美俄围绕非洲关键矿产的地缘政治博弈模式差异及对非洲自主性的潜在风险。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黄梅波教授指出了中非可再生能源合作在金融、市场消纳及政策文化差异执行层面的三重挑战,建议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并拓展多边融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所长武芳研究员建议政府深化合作推广标准,企业需抱团出海、深化加工、注重属地化以应对在非投资机遇与挑战。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经济研究所所长刘青海研究员呼吁企业在非本土化发展需深度敬畏并学习非洲生态智慧(如盐碱地管理、浮稻种植),进行技术融合创新。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湘云研究员聚焦中非茶叶贸易面临的挑战,提出共建标准、技术协同及发展跨境电商生态园等破解之道。浙江师范大学中非经贸研究中心主任黄玉沛教授警示美国主导的“洛比托跨非洲走廊”可能抬升中国合规成本并冲击“一带一路”影响力,强调需加强供应链韧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林雪芬分析了海湾国家与非洲经济合作现状,其文化认同与主权财富基金模式值得中国借鉴。湖南大学非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Grace Mulindwa Bahizire强调刚果钴供应链需企业管理层践行ESG理念,平衡资源开发与社区发展。


  数智赋能中非经贸合作


  数字技术与数据驱动正为中非经贸合作研究与实践注入新动能。湖南大学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肖皓教授阐述了数智赋能区域国别研究的思考,提出整合多源数据、利用AI技术(如开发知识问答系统、风险监测模型)创新研究方法,构建服务中非政策与企业的研究新范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熊爱宗研究员探讨了非洲数字货币(加密货币、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及其在降低汇款成本、抵消通胀、推动普惠金融方面的作用,建议中非加强央行数字货币技术合作并探索人民币稳定币应用场景。《西亚非洲》副主编/编审安春英研究员在分析索马里经济时,肯定了其利用区块链与加密货币提升援助资金流转效率等电子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主任赵蜀蓉教授基于社会技术关系视角研究加纳制药业,主张中非合作需突破单向输出,采用“适应性介入”逻辑,在抗疟疾等刚需药领域推动技术适配与本土化运营。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张春宇研究员聚焦非洲AI发展面临的严峻鸿沟:基础设施匮乏、人才短缺、资本产业生态薄弱、数据被国际公司掌控,指出非洲独特的应用场景和多元语言优势可弥补中国数据短板,呼吁中非加强数据合作。在“数智赋能中非经贸研究”圆桌论坛中,肖皓教授进一步介绍了湖南大学非洲研究院集成数据采集、清洗、可视化、风险监测等多功能的数字平台设计与五大研究方向,博士生庹汉军、叶新建则详细展示了“尼亚萨波非洲知识问答系统”与“非洲舆情监测系统”的应用实践。对此,企业家代表与专家学者们展开讨论:中非发展基金原总裁石纪扬以丰富实战经验,围绕“技术+场景+资本”路径建言中非合作实践。他指出,数字技术要服务产业园区建设、智慧物流管理、远程医疗教育与跨境金融支付等真实应用场景,夯实中非合作产业基础。太和智库马云涛秘书长、非洲青年学者托马等指出,本土化视角与国际话语体系应协同发展。托马特别建议加强“反向数据采集”能力,关注中国如何报道非洲、如何认识非洲,并对平台的信息准确性、假新闻识别机制提出期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