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伟大胜利 | 浙师大艺术学院郭克俭教授接受央视采访 评论抗战中的文艺
日期: 2025-09-03 作者: 供稿单位: 央视《朝闻天下》

9月2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播出“抗战中的文艺:烽火岁月的旋律,抗战历史的‘有声记忆’”专题内容。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理事、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郭克俭接受央视采访,评论抗战中的文艺。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文艺工作者用音符作刀枪,以旋律为号角,谱写了一曲曲唤醒民众、鼓舞斗志的战歌。抗战歌曲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集体记忆。



郭克俭在采访中表示,毕业歌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行动感,比如歌词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实际上它是一个号召,它让青年们意识到,毕业了是要承载担负着这个责任的起点,在民族危亡面前,栋梁这一词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的功成名就,而在于要为民族争存。


1933年,长城泣血,二十九军大刀砍卷倭寇的钢枪!23岁的青年麦新将金属碰撞声炼成旋律,以没有修饰的嘶吼,将中国军民的血性喷涌而出。


今天,抗战的硝烟虽然远去,但这些穿越烽火的歌曲,记录了山河破碎的艰难时刻、浴血奋战的逆行冲锋,成为抗战历史中宝贵的“有声记忆”。它们不仅在战时发挥作用,更在后世不断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传承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奋勇抗争的民族精神。



编辑:张文潇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