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环学院人工湿地生态修复课题组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PFAS治理新发现
日期: 2025-09-18 作者: 供稿单位: 地环学院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人工湿地生态修复课题组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课题组胡姗姗与胡波老师在国际顶级环境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S&T)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论文题为“Mitigating ecological risks: Role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symbiosis in translo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est.5c06131)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是环境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位列中科院一区,最新影响因子为11.2。此项研究中,浙江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王宇晨与胡姗姗老师为共同第一作者,胡波老师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赵峰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因其极强的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被称为“永远的化学品”,广泛存在于从北极冰川到城市雨水等多种环境介质中,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污染挑战。本研究在PFASs污染治理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发现并验证了丛枝菌根真菌(AMF)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研究表明,AMF不仅作为一种生物辅助因子存在,更是构建了一套“增效–解毒–降解”的多功能协同修复体系。该体系显著增强了人工湿地对PFASs的去除能力,并有效降低了尾水中残留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与生态毒性,从而大幅提升系统整体的环境安全性。这一发现标志着PFAS治理策略实现了从传统的“污染修复”向“风险管控”的关键跨越,为应对持久性有机污染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a) PFASs在菌根-人工湿地耦合系统中原位修复效率;(b) PFASs在菌根-人工湿地耦合系统中的空间分布规律;(c) PFASs在植物体内的富集特征;(d) PFAS的潜在生物代谢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AMF)介导的湿地修复技术在应对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污染方面,展现出一定的应用潜力。该技术凭借其环境友好、成本相对较低等潜在优势,为探索利用自然生态过程治理持久性污染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编辑:武艳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