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已推进一个月,作为这场赛事的参与者,我们在竞技比拼之外,还收获了什么呢?我们开始主动关注社会热点与公共事件,努力让自己成为有态度、有温度、有锐度的新时代青年。
读了《为巴勒斯坦苦难而心痛,珍惜身边来之不易的和平》后,我不再对国际新闻漠不关心,反而会主动去了解冲突背后的人道需求,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传递和平;读《“鲨鱼”入西湖?当科技学会“轻手轻脚”》时,我开始深入关注科技与生态的关系,发现新质生产力不是只有“硬核”的一面,还能有这样温柔的呈现方式;《KTV变身自习室,需求定义空间》这篇评论,让我留意到城市里那些打破常规的新鲜事,也逐渐明白,一些问题往往藏着灵活变通的解决思路……“潮评”不仅是一场比赛,它更像一个窗口,帮我们跳出信息茧房,学会用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世界。《“拿诺奖能不能加综测”,调侃背后戳中痛点》提醒我,不要被综测加分的规则绑住,应该重新找回对知识探索的纯粹兴趣。《“苹果人”“安卓人”?笑死人》帮我跳出了消费主义的标签绑架,不再纠结于用什么手机来定义自己,而是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出片”只是旅行一部分》让我开始注重那份与他人、与世界真诚相连的体验……生活该如何度过?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答案。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理性地思考和表达。我慢慢学会了尊重事实、讲究逻辑,用有深度的观点去打动别人。理性发声不是冷漠旁观,而是带着人文关切去客观看待问题,批判性思维也不是“抬杠”,而是基于事实的合理质疑。这份理性和包容,让我的思考更加成熟。另外,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锤炼,努力学习怎么拟制吸引人的标题,怎么打磨语言让表达更精准,怎么搭建论证框架让观点更有说服力。
来源:浙江日报
编辑: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