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2026届毕业生招聘会现场:聚焦能力导向,赋能跨学科育人
日期: 2025-11-08 作者: 供稿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新闻网

118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东田径场人潮涌动、气氛热烈,“浙里有才”浙江省2026届高校毕业生师范类专场双选会在此盛大举行。招聘会汇聚全国4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6000余个教师岗位,覆盖各学段,吸引众多学子到场求职。

 

招聘会现场。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肖心怡 


跨学科人才受青睐,能力导向成为招聘焦点


为应对新高考与课程改革带来的学科师资“潮汐现象”,浙江省正积极推进“双学科”复合型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工作,通过定向培养、脱产培训与在校复合培养等方式,系统培育具备“一专多能”素养的教师。在教师编制总量控制的背景下,能够承担两门及以上学科教学的复合型教师,正成为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学效能的重要力量。


招聘会现场。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吴蔚(实习) 


谈及复合型教师的核心优势,温州教育局的招聘负责人章老师表示,这类人才最大的亮点在于“多维视角”——能够打破单一学科壁垒,从跨领域角度理解课程、优化教学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知识体验,这与当前教育改革倡导的核心素养培育理念高度契合。杭州市育海外国语学校的负责人也表示,“作为用人单位,我们当然更希望招到多才多艺的人才”。学科交叉背景背后,反映的是宽广的知识面、强大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本次招聘会覆盖中小学各学段、多学科岗位。对于“复合型人才优先”这一热点,多家招聘单位强调,选拔的核心仍在于应聘者的实际能力与岗位匹配度,是否能在考核中展现出过硬的综合素养。尽管政策推动复合型教师培养,不同学段对其需求存在显著差异。


多位教育局和中学负责人指出,复合型教师在高中阶段优势有限。瑞安中学徐老师表示:“高中教学更强调学科专业性,跨学科教学目前仍多停留于理念层面。”他们更倾向于由不同学科教师协作开展跨学科项目,而非依赖单一教师承担多科教学。相比之下,在初中、小学阶段,尤其在科学、社会等综合课程中,复合型教师更易发挥“全科教学”或“跨学科融合”的优势。


衢州二中的张老师提到,学校更关注候选人是否契合实际教学需求,复合背景并非决定性因素。尽管这类人才在项目化学习、课程开发等方面具备潜力,但若长期脱离某一学科,其知识更新可能滞后,长远优势仍有待观察。


总体来看,复合型教师在当前就业市场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在高中阶段尚未形成显著竞争力,而在初中、小学及跨学科教学场景中则展现出独特潜力。未来,随着教育模式持续演进,其角色定位或将迎来新的定义。

 

复合型毕业生展示独特风采,多维素养成就求职优势


双选会现场,复合型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一抹亮色,他们以独特的学科背景与实践能力,展现出跨学科培养的育人成果。


招聘会现场。浙师大融媒体中心干砚剀(实习) 


“我的复合背景让我能自然打破学科壁垒,把知识讲活、讲透。”来自浙师大学科教学(思政)研2413班的成佳悦这样说道。她分享了一次生动的教学实践:带领学生踏上“文化地理之旅”,从丝绸之路到麦当劳本土化,再到傣族泼水节的跨文化比较,将政治课讲得立体而鲜活。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许同学认为,语文教学离不开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知识支撑。他提到,跨学科学习为他打造更丰富的语文课堂提供了底气。浙师大汉语言文学(初阳荣誉班)221班的王嘉婕则感受到通识课程的魅力,“《中国哲学》和《人工智能导论》这类课程,让我在讲授《师说》时,能更深入地把握韩愈的思想脉络。”这种通识+学科+职业教育的融合模式,打破了单一的知识壁垒,在夯实其学科基础的同时,也塑造了更为宏阔的视野与融合创新的思维。


除了知识融合,实践能力同样关键。尽管只是大二学生,浙师大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硕241班的黄政澄已因“地政复合”背景与学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支撑,对未来的教学生涯充满信心。


在简历与面试中,毕业生们也各展所长。浙师大小学教育222班的罗涵意在简历中附上简笔画和黑板报作品,直观展现将艺术融入课堂的能力。来自江西大学辅修法学的江同学强调,“法学的逻辑训练使我的教学更有结构,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文本思路。”江南大学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陈同学则以《白鹅》备课为例,讲述如何从美术和生物学角度多元解读课文,展现跨学科教学的灵活运用。


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求职,复合型培养所赋予的跨学科视野与创新能力,正成为这批毕业生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 

 

浙师大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面对新时代教育新需要,浙江师范大学大力支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招聘会现场。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徐杭杰(实习) 


浙师大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周昊昊表示,我们高度注重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学科能力的复合型培养。“一方面要求学生打牢专业知识的基础,一方面也持续强化师范技能的训练。”他指出,学校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学生们能在招聘会上脱颖而出的原因。


当问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原因时,他进一步解释到,“现在整个教育体系面临着转型升级,教育系统对于教师各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光是在学历和方面要求的提高,而是更加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能力。”与此同时,他也坦白:“这既是劳动力市场对学生们提出的新考验,也是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一个考验。”


招聘会现场,浙师大推出的AI智能求职服务成为亮点。该系统通过精准岗位匹配、简历智能诊断与专业修改建议,帮助学生充分展现其复合背景与综合优势,助力他们在求职初期赢得先机。


展望未来,周副主任对学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发展寄予了厚望。他表示,学校会继续从加强顶层设计出发,加强就业服务体系优化,积极将学生推向教育实践一线,以更好对接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通过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促使学生更好应对师范劳动力市场的新时代要求,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编辑:周邑竹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