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浙里有才”浙江省2026届高校毕业生师范类专场双选会在浙江师范大学东体育场顺利举行。400余家教育单位组团“揽才”,覆盖高等教育教师、中小学教师、职业学校教师等多学段、多类型岗位6000余个,吸引省内外25000余人次毕业生奔赴这场“就业之约”。会场内,“数字素养”与“智慧教学能力”成为贯穿始终的高频词,清晰勾勒出新时代教师职业能力需求的升级图景。

招聘会现场。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肖心怡 摄
数字素养成为招聘新标杆,从“会不会”走向“用得好”
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入推进,数字素养与智慧教学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多家学校招聘负责人指出,理想的应聘者应熟练掌握智慧教学系统、AI课件生成工具等数字化教学手段。为全面评估求职者的实际能力,不少单位在面试环节设置了现场操作、数字作品集展示等考核方式。
“现在不是‘会不会’数字化的问题,而是‘用得好不好’的问题。”天元公学的汪老师表示,如今对新教师的数字化要求早已超越“做好PPT”,而是要能用AI软件打造创新课堂,比如科学课用数字化手段还原地球运动现象,音乐课通过数字化的工具来展现多种乐器音色,让教学更具沉浸感。
这一需求并非个例。安吉蓝润天使外国语实验学校的招聘负责人介绍,学校课堂已实现AI全覆盖:双探头自动记录课堂、AI辅助批改作业、生成思维导图,新教师需熟练运用AI备课、赋能教学,成为学生的“学伴”和自身的“教伴”。湖州市教育局也表示,已经为在职教师开展了AI专项培训,招聘中会通过面谈等形式考察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技能掌握能力,对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则有更高要求。
不过,数字化需求并不是“一刀切”。嵊州中学相关负责人坦言,AI与数字素养的量化评估仍是难点,目前在招聘中暂不占固定比例,但在教师赛课中已成为创新加分项。在评估方式上,用人单位更多地看重实践经验,如天元公学会通过比赛荣誉等方面,判断应聘者的数字化应用能力。
回顾近几年的变化,汪老师感受到“需求强度不断增加,方向也从单纯工具使用,转向学科融合与创新设计。”湖州市教育局强调,这一趋势与教育数字化战略、智慧课堂普及直接挂钩,未来会持续强化。
求职者积极应对,数字素养成竞争法宝
面对用人单位对数字素养的明确需求,不少师范生早已提前准备。一批“数字素养优势者”凭借精心准备的AI教案、微课视频等材料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浙师大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研究生谢骏分享道:“用AI不能浮于表面,得说清为什么用、能提升什么效果,要避免突兀感。”他认为,新教师必须做好师范技能与AI数字技能的平衡,这既是求职亮点,也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必备能力。
“语文教学强调情境化,需要让学生设身处地进行思考,也需要教学上的‘氛围感’,有时需要用AI技术去完成人声朗读仿拟、情景设计等工作。”王淑月分享了她在中学实习的经历,并指出适当使用AI等信息技术可以弥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情境化构置的不足,这有助于学生借助AI技术理解教学内容,更好地进行思考与想象,也助力教师备课、节省时间,对师生都大有裨益。如今,“数字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大势所趋。
招聘会现场,像谢骏这样有备而来的求职者不在少数。不少毕业生通过招聘启事、学长经验和学校指导,早已知晓数字化能力的重要性,主动学习希沃白板、SPSS数据处理、可画等工具,部分同学还制作了包含微课视频、跨学科数字项目设计的作品集。

招聘会现场。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李俊驰 摄
技术赋能不忘教育本质,融合路径仍在探索
尽管数字素养日益受到重视,教育界也普遍认识到技术应服务于教学本质。“工具只是辅助,服务教学才是核心。”浙江省平湖中学的陆老师在采访中强调,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培训已将人工智能纳入重要内容,但AI与基础教育学科教育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路径。目前学校虽配备了白板、学习分析系统、成绩评价平台、新教育平台等数字工具,能精准定位学生学习问题,但如何让这些工具真正赋能教学,仍是关键课题。同时陆老师也表达了担忧:“现在年轻教师很会用AI备课,可过度依赖会让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层次,每个学生的水平有差异,通用的AI内容未必适配。” 因此在招聘新教师时,学校更看重“善用技术优化教学”的能力,而非单纯“会用工具”,尤其警惕新教师滥用AI备课,导致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层次。
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招聘负责人明确表示,招聘时虽不会将AI工具运用等列为硬性条件,但具备相关素养和能力会成为显著优势,为求职者加分。这一态度与求职学生的准备方向不谋而合。湖州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大四学生沈怡然正应聘初中数学教师岗位,她认为教师的数字素养是掌握几何画板、Geogebra等学科专用工具,以及用AI制作课堂材料的能力。在实习中,她通过几何画板演示数学定理,让学生直观感知知识,再引导推理验证,收获了良好效果。“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帮我提升了数字素养,这是求职路上的重要底气。”沈怡然说。
然而,部分师范生在AI与数字化教学的应用上仍显青涩,反映出实践能力不足、工具与教学场景融合困难等问题。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张秋实坦言,虽然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未将数字素养设为硬性要求,核心仍侧重师范技能、学科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但“具备一定数字素养已是新时代教师的必备条件”。谈及未来,她表示会在夯实传统教学功底的同时,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兼具“基本功”与“新技能”的综合素养,应对招聘市场的新要求。
培养体系同步升级,数字素养从加分项转向必选项
为应对这一趋势,高校也在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浙师大学生处职业发展与就业服务中心的纪老师介绍,学校已针对性强化现代技术应用培训,就业指导中心也开展了AI赋能、PPT制作等专项培训,并鼓励学生参与微课制作、智慧教室实训、跨学科数字化项目等实践活动,以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数字素养已从加分项转向必选项,且需求会持续深化,”纪老师建议低年级师范生提前规划,“除了掌握基础工具,还要多参与智慧教学实践,积累跨学科数字项目设计经验,主动适配教育数字化发展方向。”
安吉蓝润天使外国语学校的汪老师提到:“数字素养已纳入我们的招聘考量。我们的数字化体系会通过专属培养方案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让AI成为教师的教伴、学生的学伴。”该校为教师搭建了完善的数字化成长体系——课堂配备先进的智能录像设备,AI技术可从多个维度对教学进行专业评分,还能协助教师批改作业、整理课堂内容、生成思维导图等。针对学生,学校还开设了“AI+与我们美好生活”主题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AI整理错题集、强化知识点,实现数字化学习。
从学校到教育主管部门,浙江正构建“招聘考量+系统培养+实践应用”的数字化教育生态,既坚守教育初心,又紧跟技术趋势,推动教师队伍适配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

招聘会现场。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杨淮 摄
本次招聘会不仅是人才与岗位的“双向奔赴”,更清晰折射出教师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趋势。在AI与数字素养逐渐成为师范生不可或缺技能的今天,如何在工具赋能与教育本质之间找到平衡,正是未来教师成长的核心命题。
编辑:张如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