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上午,“浙里有才”浙江省2026届高校毕业生师范类专场双选会在浙江师范大学东体育场举行。400余家用人单位为求职者提供多元化机会,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小学及教育局用人单位代表与即将步入职场的“00后”毕业生展开面对面交流。面对这批成长于数字时代、强调个性与价值的年轻求职者,用人单位在招聘策略、能力评估与职业发展设计上做出积极调整,而00后求职者从“求稳”到“悦己”的观念转变,也正推动着教育行业供需关系渐趋双向适配。

招聘会现场。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李俊驰 摄
承启自若:00后的求职天平,平衡“稳定”与“可能”
《2025年职场新生代年度趋势报告》曾描绘出这一代人的群像:他们既追求职业的“安全感”,也渴望见证职业生涯的“无限可能”。这份特质,在招聘会现场的采访中得到了生动印证。
一位来自浙师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对个人发展和工作弹性表达了明确的需求。她希望根据具体工作效率决定工作时间,同时也比较看重工作的成长路径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工作也可以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最重要的是自己觉得适合。”来自浙师大艺术学院的徐同学坦言:“比起留在浙江,我更倾向回到家乡发展。”作为外省学子,她对于自己的家乡有着深深的依恋,更希望回到家乡工作。此外,就业单位的团队氛围是否融洽也是她考虑的一大重要因素。

招聘会现场。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杨淮 摄
来自杭州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张同学坦言:“一份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图,比短期的高薪更有吸引力。我愿意因为学校提供系统的培养计划而考虑接受略低的起薪。”这展现了00后择业时“重成长、看长远”的务实姿态。
求职观念:从“求稳”到“悦己”,价值需求驱动选择
与以往毕业生更倾向“稳定”“不易失业”的传统观念不同,00后求职者正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在教育行业的秋招场景中,他们更注重内心的价值需求与舒适的工作氛围,追求“个性化”“自由化”的就业环境。杭州市富阳第二中学的孙老师对此感受颇深:“我们意识到,吸引新一代教育人才,不能只靠‘铁饭碗’的承诺。对于真正有实力的青年才俊,我们会积极协助其申请长达3年、总额高达15万元的专项住房补贴。”他补充道,“同时,我们也在认真倾听当下求职者的核心诉求,不断优化我们的招聘方案和福利结构,例如更清晰地展示我们的青年教师‘启航计划’与完善的职级晋升通道。”

招聘会现场。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吴蔚 摄
双向适配:用人单位多元要求与培养体系
招聘会现场,用人单位对00后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呈现“既重基础又重综合”的特点。金华市某重点中学招聘负责人提到:“今年我们的招聘条件放宽了,专业成绩已不再是硬性条件。”相较于单一的成绩指标,用人单位更关注求职者是否真正热爱教育——教育情怀与心理韧性成为重要考察点,即能否在压力下持续成长、保持对岗位的热忱。此外,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以及信息化教学技能也被纳入重点评估范围,以贴合现代教育场景的需求。

招聘会现场。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吴蔚 摄
用人单位为适配00后的新诉求,在招聘策略与职业发展设计上做出积极调整。部分单位提出将利用地域优势美化校园环境、优化基础设施,为求职者提供更舒心的工作环境;另有单位重点介绍了针对新教师的培养体系——通过合理化的考核机制、“新老结对”的帮扶计划(配备教学和班级管理师父),为年轻人打造快速成长与自主发展的平台。例如,某中学招聘负责人提到:“我们增加了课程开发与教研项目,让新教师能参与实际教学创新,同时优化入职培训与导师制度,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本次招聘会如同一扇窗口,清晰地展现了00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正在形成的新型“供需对话”关系。当新生代带着他们平衡“安全感”与“可能性”的新逻辑步入职场,用人方也正顺势而为,主动优化人才策略。这场始于招聘会的互动,最终将共同推动就业市场迈向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新阶段,为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朱怡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