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庞建报道)中国前文化部部长,作协副主席,中国当代最有知名度的作家之一,这种种头衔似乎很难与眼前这个小老头联系在一起。不高的个子,一身浅灰的中山服,架着一副茶色的眼镜,操着一口略显含糊的京片子,5月24日下午,王蒙这个自诩为“稍微上了点年纪但老年痴呆症还没有发作”的老年人,在我校精业楼报告厅主讲“尖峰论坛”第四讲,与七百多名年轻学子就“文学的悖论”展开了对话。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梅新林教授主持。
作为一名当代著名作家,王先生谈起“文学的悖论”这样的理论问题似乎少了点概念,而多了些轻松与随意。他从文学与非文学、真实与虚构、理性与直观这三方面展开,不时用上《红楼梦》的情节和文坛琐事,宛如一名内功深厚的武林高手,收放自如。听众们在时而静听、时而沉思、时而大笑中,充分领略了王先生关于文学三大悖论的思想精华。
关于《文学的悖论》:
文学和非文学——从词的构成来看,广告文学、手机文学、网络文学就应该是文学。但文学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它是探讨人性的,应该让人思考,那些让人消愁解闷的只适合人们茶余饭后看看。如果承认每一种文学是有不同的标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现实主义有不同的标准,那么文学的本质到底存不存在?
虚构和真实——小说不仅仅要写现实的真实性,而且要写人生的可能性。正是这种虚构的特点,解放了人的能量,使人的想象力、推理的能力,回忆和感受的能力通过文学的写作得到极大的发挥。所以文学是对我们呆板的日常生活的突破,是对现实生活的外壳的突破,它在极大程度上扩大了我们的精神空间。正像没有真实就没有文学一样,没有虚构也没有文学。
理性与直观——文学是离不开思想的,思想是文学的旗帜,是文学的热度,是文学的温度。但同时作为一种思想是哲学的、理论的任务,是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伦理学乃至神学的任务,文学毕竟不在于论述一种思想,文学表现是用思想意识概括不起来的。文学提供给你活生生的生活的图景,精神的图景,梦幻的图景,而思想的认识交由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去评论。
“王蒙式”冷幽默
有人曾称王蒙的风格是冷幽默,他正襟危坐地娓娓道来,忽然会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惊人之语,在你胳肢窝挠上一挠,让人忍俊不禁。师大学子这次就不自觉地被王老头挠了一把:
先看第一招:自我解剖 自我调侃
在谈到文学的真实与虚构问题时,“如果将文学的表现当作现实的生活,那么就不得不怀疑这个人的神经不健全”,王老头语调缓慢,突然不经意间在“不健全”三个字上加上了半调,学生们的心不由提上了几分。更绝的是,他接下去又以自己开涮,“那时读高小,自己特别迷武侠小说,就和几个伙伴结伴上峨眉山”“我小时侯特别想练金钟罩和铁布衫,我从什么阶段练起呢?我就找些铁器扔起用脑袋接,砸得脑袋生疼,幸亏自己没被砸成脑震荡,如果砸成脑震荡的话现在恐怕也不能和大家交流了”……
评价:堂堂大作家、文化部长,小时侯也是如此“癫狂”,七旬老人一下子拉近了与台下年轻学子的心灵距离,高,实在是高!
再看第二招:新潮古典 后现代拼接
提到德国大作家歌德的时候,他先将歌德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大为赞颂了一番,然后话锋一转,“文学可与实际有所差别,比如歌德在80岁的时候还与一个18岁的女孩‘拍拖’”,然后又顾作深沉地缓了一缓,“这是别人的私事,我们无权说三道四”,最后,猛地又抖出了自己的包袱“这只能称为是对人类极限挑战的勇敢行为”……
评价:从“拍拖”到“挑战极限”,随意拼贴,在亦庄亦谐的论述中巧妙暗藏自己的观点,一波三折,又隐隐联系如今社会上热炒的“老少恋”,现场效果自然与众不同。绝,实在是绝!
再看第三招:乾坤大挪移 借力打力
比如有观众提问他的写作宗旨和目的时,他先大致概括自己的写作是为了歌颂正面的东西和人性美好的东西,然后从大到小,抛出一例“一次自己在上海与读者见面,一位老太太谈到读了我的作品改变了人生观,结果,杨澜在一次采访中问我,我的作品是不是特别受老太太欢迎啊?”面对如此尴尬的问题,他马上自我安慰道:“老太太欢迎倒也不错,如果老头子也喜欢,以及尚未成为老年人的年轻朋友也会喜欢我就更受鼓励了!”
评价:自我安慰而又自我肯定,诙谐的谈吐中,似乎调侃的语调中又有着一位作家的坚持和信念。
还有第四招:洗尽铅华 真情流露
当有学生问到他是如何看待文化部长等行政职务和一位本色作家的角色协调和冲突问题时,王先生首先幽默地将自己比做一个兼容性比较强的软件,而他的另一个角色是构建一个桥梁,来协调这个社会,使它更加和谐。随后又很认真地说:“随着我的年龄越来越大,我最看重一个普通人的角色,我有亲属,有自己的妻儿,有自己的孙儿,我希望他们愉快。其实我现在更是一个稍微上了点年纪而且有可能是老年痴呆症还暂时没有发作的老年人,这样一个还暂时尚活奔乱跳的小老头。”
评价:一个人在脱去了种种功名、头衔之后而成为一个最普通人的时候,那是他最真实、最本性的一面。一个可爱的老头子,阅尽沧桑而又气定神闲,在谈笑中表达自己人生哲学,令人动容!
短短两个小时,整个报告厅中不时响起笑声和掌声,与其说是和一个大作家交谈,还不如更确切地说是一个饱经沧桑但又始终坚定、乐观的小老头与一帮比他小半个世纪的年轻人在谈笑,这里有他的体悟,有他的人生哲学,但是没有距离,没有差距,只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与众多年轻心灵的碰撞。
编辑: 宣传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