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报》7月16日报道(记者 徐凯伦 通讯员 杨竞红)2001年下学期,浙江师范大学本科生选择外专业课程人数为3171人,2004年下学期,这一数字上升到7569人。随着该校育人模式改革不断深入,学生们自主选择的机会更多了。这是该校突破高等教育“精英主义、知识为本、专业中心”樊篱,坚持目标多元化、通道立体化、课程开放化的开放式教育所取得的成效之一。学校构建起了“三个课堂+三个结合”的“三三制”育人模式。三个课堂分别以教室、校园和社会为主要活动场所;三个结合,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三三制”,集中体现了和谐教育的实质。
完全学分制提升教育内涵
“面对新世纪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我校大胆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从2000级开始实行完全学分制改革,这一改革的核心是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性,为学生的成才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该校副校长王辉说。
——自主选择专业。2002年以来每年都有百余位同学经过一定的程序转入新专业学习;选专业的自由度进一步扩大,师范与非师范学生也可以实现互转。
——自主选择教师。除有平行班的专业课允许学生选择教师外,2003年以来,除大学英语以外,公共必修课实行教师挂牌上课。多个教师在同一时间开设同一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选课学生人数在50人以下的,取消开班。
——自主选择学习量和学习进程。本科学制放宽到3至8年,允许学生以累积学分的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学有余力的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并达到相关要求即可提前毕业。还推出了“双学位制”,学生选修不同性质学科专业课获得80个学分,并参加对方专业的专业见习和实习,通过论文答辩,便可获得第二个学位。
几年来,该校学生品尝到了这些由第一课堂完全学分制带来的甜头。“如鱼得水”。这是王方谈到学分制改革时的最大感受。大学一年级,王方就对植物生物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选课时她就围绕这一兴趣来选,注重生物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修习了相关生物工程课。由于“课程”符合自己的“胃口”,四年来学得快、学得好、学得轻松。提前半年毕业的陆慧芳说,“完全学分制下,自己成了学习的主人、成长的主人,只要有能力,你就可以比别人学得多、学得快。”从大二开始,她每学期都选修30个学分,提前修完了170个学分,而且成绩优良。
第一课堂还建立了“通识性课程+专业性课程+师范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的课程体系,坚持“所有课程向所有学生开放”的原则,实施自主创新的教育,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养成其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使学生在第一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加以活化,核心是以开展优良校风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融入到第二课堂中,寓教于乐。除了常规学生活动之外,学校率先进行了高校社团学分制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每一种社团活动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活动内容,纳入课程计划,并给予2~4个相应的通识课程学分。目前,学校已有合唱队、舞蹈队、数学建模协会等10多个社团成功引入学分,进行学分制活动课程建设。此外,还有以社会实践为主要途径的第三课堂建设。
从大课堂走出了新型人才
在2005年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浙江师范大学获得了1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数理学院大二学生支飞斌就和同学一起申报了两项作品“收卷式轿车遮阳罩”和“微电脑控制的太阳能节能灯”,其中,前者已获得国家专利。
支飞斌的创新尝试是从大一开始的。2003年下半年,他进入师大,就在那个学期,学校全面启动了研究性学习与社团创新活动工程,成立了首个整合全校学生科研力量的团体——学生科协,下设8个分会,当年法政学院吴萍获得了第八届“挑战杯”一等奖……回想起这些,支飞斌说:“创新,研究,这就是大学生活带给我的最初印象。”
在“三个课堂”基础上,学校搭建起一个宽广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在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自然科学论文大赛等多个系列赛事中,学生们可以体验科研、创新的乐趣;在“尖峰论坛”、“创新与21世纪经济论坛”、“人文论坛”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学科前沿,开阔视野。学校还设立创新、实践学分,出台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政策,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和教学实验中心,这些探索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促进了科技创新平台从课外向课内延伸。
针对学生科研普遍存在的缺经费、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学校设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金,完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奖励机制,实施科研导师制,在学生的科研立项、技术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仅课题资助一项,1999年学校投入3万多元,2004年已达到15万元。这些举措使该校学生科研、创新氛围确实越来越浓厚。学生课题申报热情一年火过一年。
在尝试学术课题创新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有较强的时代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在2005年浙江省“挑战杯”申报作品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失地农民子女教育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成为学生们研究的对象。学校有关负责人认为,尽管不可能使每位大学生都成为科研人才,但应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参与科技创新、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和环境,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这正是学校构建“三个课堂”教学体系,推进和谐教育的真正意义。
大众化背景下的英才教育
初阳学院是该校最“年轻”的学院,秉承“三个课堂”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下英才教育的新路子,培养高素质学术型人才。学院制订了“基础平台课+专业学习”的教学计划。学生在第一学年按文、理科大类学习规定的基础课程,打好厚实、宽广的知识基础;从第二学年开始,选择主修专业并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学习计划和科研训练计划,促进自己的个性化发展。
在学院通过课程设置、讲座、学生活动等载体,有效地贯彻了“文理渗透”的培养理念。如在短学期计划中,学院开设了《逻辑学》、《艺术通论》等课程,给学生一个文理渗透的选课平台。推出“现代科学?技术专题讲座”,至今已开设了30余场。在此基础上,学院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寒暑假完成一篇非本专业或本专业的小论文和读书报告。“平台课+专业学习”的模式,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使学生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学院还面向全校精心挑选优秀教师作为学生的专业导师,在学习、科研、考研、毕业论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合适的教育”,这是初阳学院,也是该校对和谐教育主体的理解。
编辑: 宣传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