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中心特别策划:今天我们怎样上大学
日期: 2005-09-23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编者按: 金秋九月,又一批莘莘学子走进师大校园。大学是什么?今天我们怎样上好大学?也许你正规划着四年的美好生活,也许你还满怀疑问和困惑。校报推出“今天我们怎样上大学”特别报道,通过采访专家、老师和同学,帮助你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大学,共同解读上好大学的四个关键词:勤奋、自主、健康和节约,希望每位新同学都拥有美好而充实的大学生活。

勤奋上大学:六十分不是万岁 勤奋让你梦想成真

  “高中太苦了,现在到了大学总算解脱了!”一位新生告诉记者,“大学里想过得轻松一点,分数也不要求高,及格就行了。” 调查中记者发现,这种心态在新生中很普遍。那么,大学真的这么好“混”吗?

  大学并不好“混”:尴尬“大五”惊现师大

  记者从学校教务处了解到, 2001级学生中有111名同学因为学分没有修满而延迟毕业,不得不在学校继续尴尬的“大五”学习。除了一名修双学位的同学外,大部分同学都是因为有多门课程考试没有通过而造成学分不够。

  学生因为学习不用功而延期毕业或被“赶出”学校的事情并不少见。去年上海大学81名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被学校集体劝退。这意味着,他们的大学之路已提前结束,如果要继续学业,就得重新参加高考。

  看来,大学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好“混”。外国语学院大二的小王说,刚进校时她认为大学的学习很轻松,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一年后,她发现自己跟班里的同学已经拉开了差距,终于醒悟过来。现在她每天晚上都参加自习,班上的其他同学也很用功。她感慨地说:“如果现在不好好学点东西,将来肯定会后悔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榜样就在身边:从高考英语69分到北大研究生

  大学是一个新起点,要想比别人跑得快,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我校人文学院2000级毕业生龙湘林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是一名贫困生,他的高考英语只有69分,大学四年后,他却以专业成绩第一,总分第三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的研究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记者采访时,他说:“我不聪明,但我勤奋执著。”他几乎每天5点钟起床晨读;大一时他有时候一天花近20个小时听英语练习听力;在准备考研的日子里,他掌握了16本专业参考书目的要点,看了一二百份的专业刊物,做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他创造了一个令师大学子羡慕的“奇迹”,他用自己的勤奋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为勤奋支招:早定目标 定好目标

  人文学院副书记郭光初老师认为,部分同学在大学期间荒废学业的主要根源在于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高中阶段,每个人都有上大学这个明确的目标;而到了大学,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学习努力程度下降了。

  他建议,大学新生要及早确定目标,用这个目标来指导四年的学习。目标如果太低就等于没有目标,比如将“六十分万岁”定为金科玉律的同学往往就得不到六十分。而好高骛远,订立不切实际的目标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定目标之前要对自己做全面客观的分析,在分析中实现定位自我。

  我们不妨从一周内读几本书作为自己的短期目标开始,让自己有事可做;然后,把拿奖学金、考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考研等做为自己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这样,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变得忙碌而勤奋。

自主上大学:我的大学我做主

  大学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有种类繁多的图书、有文理各科课程、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相比高中生活,大学里,你的生活依靠少了,直接管理少了,而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了,选择更多了。面对这些,一些同学迷茫了,不知道在大学里应该干些什么,不知道将会成为怎样的人。

  自主学习:选择课程、专业、教师、学习量

  师大给每位同学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舞台。从2000级开始,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主要举措是推行四个“自主选择”——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量和学习进度。新生报到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一定的程序,便可转入新专业学习;通过网上选课系统,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志趣、特长,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选读课程,同时,喜欢哪个老师上课,一个学期想上多少学分的课程都可以由自己说了算。

  除了课堂学习外,学校还开辟第二、第三课堂,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广泛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你可以加入你所喜欢的社团,参加你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自主成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成才

  在这样开放式的校园里,想成为怎样的人,完全取决于你的自主选择。你可以发奋读书把自己培养成学术型人才。生化学院2001级学生周艳就是师大学术型人才的一个典型。去年9月,周艳以优异的成绩叩开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大门。谈起成功保送研究生的经历,她非常感谢师大给她创造的良好的自主的学习环境。周艳对科研很感兴趣,在大一下学期,她就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实验,提早接触到了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从导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做学问的方法。她撰写的论文还获得过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三等奖。最终,她战胜了全国重点大学的竞争对手,以实力赢得了导师的认可。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适合做学术研究,你也可以把自己锻造成能力型人才。法政学院2001级同学杨婴婴现在省学联担任执行主席。他读的是法学(行知)专业,高考成绩的不如意并没有影响他在师大的发展。进校后,他选择了院学生会、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校辩论队等社团锻炼自己的能力。他说,是师大给了他个性发展的空间。

  自主生活:靠自己上完大学

  大学也是每位同学生活自主的开始。父母每月或者一次性会给我们相应的生活费,如何花,什么时候花,也是相对自由的,你要学着自己打理生活。

  家里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面临着更大的生活方面的压力。当然,在大学,你有条件、有能力让自己更坚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上好大学。体育学院大三的晓鹏来自东北齐齐哈尔,上大学前,母亲不幸病逝,父亲身体也不好,他曾到北京打过工,去部队当过兵。进大学的时候,除了朴素的军装,几乎没有别的行李。三年来,他靠假期外出打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参加校内勤工助学等方式解决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他没有向家里要一分钱,反而将自己获得的奖学金寄回家里。家庭贫困没有阻止他前进的脚步,他的自主、自立让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精彩。现在他是校新世纪人才学院的学员、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的优秀记者,还在国家二级刊物上发表了论文。

节约上大学:告别高消费 学会精打细算  

  新生报到那天,记者看到这样的场景:不少新生在父母的陪同下驾车来到学校;新生以不同的姿态走向报到点,有的不紧不慢听着MP3,有的手拿有摄像功能的手机边走边拍,也有新生拿着DV 记录下大学的“最初印象”……学生中种种高消费在校园已不足为奇。

  在与新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学生消费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品牌拥护者,有的甚至高唱“只买贵的,不选对的”。买东西的钱相当一部分是亲戚送的红包,也有父母作为鼓励的奖金。因为拿得容易,花得自然也不心疼。面对着其他同学的高档物品,自然是不甘落后地一一买下。学费、生活费,再有这愈演愈烈的攀比之风,让一般的家庭难以承受。新生报到那天,就有家长说:养个大学生不容易!

  更大的浪费:花钱还要费时间

  当然,大学生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家庭经济水平的高低,有些同学确实有足够的金钱去过“滋润生活”,但作为本身没有收入的消费群体来说,拿着父母的钱过“奢侈”生活的确不应该。

  对此,校学生处处长邵国平老师表示,不管家中条件如何,大学时期不该是高消费的时期。想想自己只是个消费者的身份,也没有任何理由铺张。何况花钱也要费时间。手头钱宽裕了,还要想着找时间去哪里消遣,花钱娱乐中流失了大把的时间,这更是一种浪费。

  体育学院副书记张国选老师说,大学生如果过于追求高消费,实际上是对家庭、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而其产生的畸形思想观念也会对今后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当然,大学生除了节约钱财外,还应该从节约一张纸、节约一滴水做起,为共同营造节约型社会出力。

  为节约支招:记账,简易聚会

  节约上大学,重要的是要学会合理消费,掌握一些“理财”的方法。我们应该考虑哪些开支是必须的,哪些开支是完全不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钱要花在刀刃上! 

  人文学院的小蒋为学弟学妹们支了一招,有必要给自己准备一本账本,把每月的开支都列出来,分配一下伙食费、交通费、服装费用、通讯费等各占多少。今天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这些都给它记个账。这样坚持下来,就不会成为“月光一族”了。

  教育学院小钱建议,对于大学中必不可少的人际交往及聚会,我们可到附近的农家或烧烤点进行简易的自炊或野炊。中间准备一些节目或益智游戏,大家既玩得尽兴又增进了同学感情,也不会让家庭条件稍差的同学有负担。少花点钱,照样玩得有滋有味!

健康上大学:朋友更多 身体更棒 心理更阳光

  体育学院学工办老师介绍,新生在入学初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的同学一下子适应不了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失去了高中时代的优势,心里不痛快;有同学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心理上出现自卑;在新的环境部分同学感到人际关系复杂,不愿和他人交流,容易形成自我孤立的“独行侠”。一些同学也在这个时期养成了通宵上网、打游戏等不良生活习惯。

  开学初的这些“不良反应”势必会成为同学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问题以健康的心态进行大学生活呢?

  主动适应新变化:重新给自己定位

  相关老师建议,刚进大学,每位同学都应及时进行自我调节,重新给自己定位,适当降低期望值。

  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效应有一对公式:期望值>实际值=失望;期望值<实际值=满足。上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变得很平庸,没有那么突出了。这主要是在大学里我们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大家都是高中里的优秀,而你的优秀就不那么突出了。另外,大学里评价标准越来越多样化,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工作能力、艺术修养等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你要学会真正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点,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怎样去努力。

  在新环境里,特别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试着多参加一些班级活动,活动中多与同学交流。交往中多一些“宽慰思考”,凡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想,矛盾就会小得多,甚至消除。只有当人际关系融洽时,你才能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为健康支招:养成良好的习惯

  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坚持每天按时起床,找个僻静的地方背单词或练普通话。规定自己每天上网时间不超过6小时,尽量不打游戏,不通宵上网。大一课不多,可以多去图书馆充电。

  有时间要多做运动。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校有齐全的运动设施,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体育馆、游泳池都向我们开放。学校还有体育类社团,如体育舞蹈协会等,有兴趣的话可以报名参加,把自己的身体练得更棒。


编辑: 宣传部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