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延伸至社会 让学生实现成才梦想
浙师大打破人才成长空间界限
《中国教育报》9月24日讯(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朱毅峰 杨竞红)今年暑假,浙江师范大学喜讯连连:信息学院01级计算机专业学生龚冲意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选送的舞蹈《绿之萌》获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近年来,浙江师大从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与人才成长的不同需要出发,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三三制”的育人模式,即以“三个课堂”联动打破人才成长的空间界限、以“三个平台”并举打破人才培养的目标单一壁垒,走出了一条特色化人才培养之路。
“三个课堂”,分别是以教室、校园和社会为主要活动空间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在第一课堂,浙师大坚持“所有课程向所有学生开放”的原则,实行以“四个自主选择”,即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进度、自主选择教师为核心内容的完全学分制,推行开放性教学管理。
在保证专业培养规格的前提下,学校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大学阶段的学习进度,本科学制放宽到3至8年,取消升留级,允许学生以累积学分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2003年以来,除有平行班的专业课允许学生选择教师以外,所有公共课(不含《大学英语》)实行教师挂牌上课,多名教师在同一时间开设同一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
在第二课堂,学校通过搭建科技竞赛平台、设立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开展研究性学习,延伸课堂教学育人功能,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专业训练和科技创新的机会。学校规定学生学科竞赛获奖、学术创新、取得行业证书和专利均可获创新实践学分,参加数学建模协会、红楼梦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协会、电子协会等专业性社团可获实践学分。2002年以来,在各类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有9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487人次获省级奖励,发表专业论文262篇。
探索以社会实践为主要载体的人才培养路径是第三课堂建设的主旨。浙师大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构建完善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增设实践性课程、短学期制,落实生均100元“两课”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在全省88所重点中学和114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着力抓好师范生“微格教学—见习—实习”三个环节的管理,聘请一批大中型企业老总担任非师范专业兼职教授,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实习方式;每年精心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至今已16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
所谓“三个平台”并举,一是指以基础性的专业训练、适应性的通识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搭建的职业教育平台,二是指通过开放课程体系、繁荣校园文化、重视心理健康搭建的个性教育平台,三是指以“初阳学院”和“新世纪人才学院”为主体搭建的英才教育平台。
通过实施“三三制”教学模式,浙江师大把传统课堂延伸至校园、社会,打破了人才成长的空间界限,使所有的教育资源都为学生成长服务,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个性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大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24日第1版
编辑: 宣传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