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周平报道) “只要诚恳热情地做一件事,那么天下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这热情其实就是文化热情……”“我和妻子驱车来回十几个小时这个是空前的,估计以后也不会有。”11月23日晚7时,著名作家、文化名人余秋雨携妻子表演艺术家马兰做客“尖峰论坛”,与师大学子畅谈如何建立文化人格。
校党委副书记黄华童主持论坛,并向余秋雨先生和马兰女士颁发了聘书,正式聘请他们为我校的客座教授。
作为一位文化名人,余秋雨谈起“文化人格的建立”来自然是曲径通幽,独有一番味道,他那时而幽默的调侃与时而冷峻的思索无疑是这曲华美的文化交响乐章中最出采的音符。他从“终极关怀”、“理性原则”、“审美情怀”三个方面演绎了完整的奏章。
先声夺人:“晦涩的总章”——提出文化人格
“作为学术讲座,我们也只能先来谈谈有点晦涩的开头:文化人格,”幽默的开场白,把我们的注意力深深吸引,“文化人格是我们经常说的话,过去比较熟悉的有‘民族人格’,人性落实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心理规范、心理结构就是文化人格。”接着他引入荣格和葛兰西的关于人格的定义加以规范和延伸:文化最后沉淀为人格,民族的文化最后变成民族集体的人格;在接受各种文化时突然产生的责任感的人具有文化人格。
突然变奏:“晦涩并不灰色”——呼唤终极关怀
“当一切都达到的时候我还不足60岁,**吗呢?”这样奇怪的提问是余秋雨引自于他美国朋友贝林的,通过对朋友贝林从没有目标到为全球残疾人捐献残疾车而体会“自我的救助”来引出一个人格存在的积极意义,呼唤建立文化人格,进入文化人格的最尖端——终极关怀,“你的品格会使人抬起头来仰望,只要你具备终极关怀,就能防止精神领域的荒漠化。”“扑井救人的善良是康德所谓的天地间的第一命令,具备了这样的精神的中国也具备了终极关怀。”在教育普及的今天,文化不局限于独立意义的文化人,缺少终极关爱的文化人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文化人。“‘绑匪的纸条’具有古典的诗歌压韵,可是它却是罪犯——一个大学老师写的”,通过简单而鲜活的事例他论证了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也不等于文化人格这一特性。另外他还就中国传统的“道”与“术”再次阐述了中国国民缺少健全的文化人格。
惊奇回声:“缺少理性判断”——建立理性原则
“夜间,无人,当红灯闪亮的时候为何我们还是不能通过?也许,一个孩子正穿过玻璃被你的行为所教育。”余秋雨通过与海德堡朋友的聊天引出了康德的“把理性融化在日常生活中”,要求给下一代树立正面教材。他说,长期失去理性的民族将成为一个悲剧,因为缺少冷静的思考者和讲出真话,接着他通过巴金“文革”后的三字真经——“讲真话”提出了第二标准:理性原则(理性勇气)就是要把真实说出来。他还希望不要让理性在我们的人种中减退,产生悲剧,更不要让非理性成为本能。
经典重奏:“你有可能成为一个跨时空的人”——培养审美情怀
他说,懂得审美艺术能使我们更加宽阔、更具有人性、更懂得发现,通过审美情怀,可以体会宋代的词句,可以跨时空阅读生活。有一些中国最古老的书,一些画,我们都必须知道,否则我们失去了人类之所以高贵的缆绳。若你堵塞了别的魅力通向你的渠道,你也将变得没有魅力。文化人站在人格得角度上觉得世界不应该如此丑陋……在经典的话语重奏中他强调审美的主体是感觉而不是学问,也希望我们去证实我们整体的文化人格和文化尊严。
激情叠奏:“我们是自己人”——演绎激情交流
在精彩讲演三重奏后,余秋雨先生同师大学子进行激情交流,不断涌出火花,短短两个小时,报告厅中不时响起笑声和掌声,在论坛结束前他更是对师大学子说“我们是自己人”又一度引发了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而这也拉近了刚做课座教授的他同我们在心灵上的距离。
交响尾声:“慢慢来,我会给大家签的”——火热签名
“给我签一下,谢谢。”“让我去签一下好吗?”很多同学试图说服保安,渴望得到心目中的偶像的笔迹,也有同学拿出白T恤请求马兰女士签写,论坛结束后,余秋雨在现场举行了签名,“慢慢来,我会给大家签的”,就这样很多学子在兴奋地听完论坛的同时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他们夫妻俩的签名。
短暂的两个小时,他从大洋彼岸美国的繁华讲到以色列的独特风格,从奥地利的山地的庄严讲到冬天冰岛的静美,从两河文明讲到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时而给我们以幽默的微笑,时而又使我们冷峻的思考,把他的人生的体悟融入到了我们的生命。
编辑: 宣传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