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浙江师范学院从杭州搬迁到金华郊区。当年10月9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此举是“为农村培育师资”。此后的历史证明,与农村的第一次结缘,为学校的发展开拓了空间,也埋下了超乎寻常的困难和艰辛。
41年后的今天,党和政府作出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成为全国人民、“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两会”闭幕当天,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会,专题学习“两会”精神,听取有关部门关于农村研究、农村服务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着重就学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为展开讨论。
“农村”,似乎第一次在师大面前,展露出它蕴藏的丰富潜力和机遇。
学子:一个成长创业的新天地
与农村零距离、与农民交朋友、在服务奉献中长才干,10多年来,这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方式在我校学子中沿袭,我校也连续17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03年开始,许多研究生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他们到海宁、三门、丽水等地村镇担任村干部助理、农村调查员、农村科技员等职,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客观地说,我校多数学生对于短期的农村服务热情很高,但是真正愿意选择到农村工作的人还是比较少。可喜的是,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许多同学的思想正在发生变化。
信息学院一位同学说,国家把重心放在新农村建设,他的直接感受是“农村有了希望,有了前途”,眼前突然多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打算毕业后去农村。记者随机采访了40位同学,其中32位表示愿意到农村工作。
许多同学还对教育部推出的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培养工程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据介绍,作为浙江省主要培养高校,今年,我校将选拔100名优秀应届毕业生,到我省欠发达县市的农村高中服务,并免试攻读我校相关专业的教育硕士。
针对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大量人才需求,学校也开辟多种渠道为农村“输血”、“充电”,增强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早在1995年,我校就以举办“中国第一班”——农村支部书记大专证书班闻名全国。2005年,仅校农村研究中心成员就为金东区、绍兴市委培训几千名农村基层干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近日,我校承担的全省“农村师资培训班”、“乡村公务员培训班”即将启动。
学者:一个蕴藏着众多学术矿藏和原材料的富矿区
被媒体称为“总能提出一些利于改善农民处境且易于为上层所接受的政见”的王景新教授,在直接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研究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他先后参加了省委领导召开的《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初稿)》征求意见专家座谈会、浙江省“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征求意见座谈会,对我省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提出建议。去年9月3日,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王景新又向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委等呈报了《在工业反哺的条件下,及时启动中国新乡村建设的建议》报告,此后,《南方日报》、《每日领导清样》、新浪网等媒体纷纷转载。
王景新说,能在政府决策咨询中占一席之地,关键在于认真地阅读农村这本书,认真地做田野学问。为了了解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问题,他曾经对浙江、江苏等7省市40多个乡60多个行政村进行了入户调查。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卢福营教授。他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表明,改造农村已成为政府和民众的共同愿望,但“改造要成功,前提是要了解农村,解读农村”。
从1994年开始,卢福营致力于从微观角度解读农村,先后提出了农村社会分化理论、能人治理等观点,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最近,在对金华、义乌等十个样本村进行深入调查基础上,他又作出了浙江农村社会橄榄形阶层结构已初步形成的论断,《金华晚报》对其研究成果作了整版报道,同时将以他的四类农村、九大阶层划分为依据,对浙江农村作体验式的系列报道。在卢福营的眼里,浙江农村的经验对其他地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浙江农村对学者而言,是一个有待开发和研究的富矿区。
学科:一个整合资源服务社会的新机遇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涵盖经济、文化、资源、环境、人口、教育等多学科的庞大系统工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校各学院中有不少教师从事农村研究、服务工作,并且卓有成效。
刚刚获得“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的鲍毅新老师,多年来一直围绕浙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在我省珍稀动物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鼠类生态防治、滩涂围垦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他曾经奔赴全省各地农村,开展除四害技术培训工作,受到了当地村民的好评。
在商学院,部分教师开展了农业村落经济变迁研究,旅游学院的教师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武义、磐安等地农村编制了旅游发展规划。近年来,以农村研究中心为主体,一个包括法政学院、工商学院、旅游学院、浙中区域经济研究所等30多名教师在内的农村研究群体逐渐形成。2005年,他们共获准各类科研项目28项,经费为28.6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13项,已出版系列丛书《新乡村建设丛书》,不久,还将推出《和谐与发展》丛书。
但是,这种融合还非常初步。卢福营认为,主要表现在教师科研单兵作战的情况较普遍,同时农村研究的学术生长点,还不是很明确。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学校的关注。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上,校领导认为,新农村建设为我校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提供了一个契机,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立足长三角农村发展研究,整合资源,积极推进综合性文科和应用性文科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关键在“新”,“新”意味着一种新思路、新构想、新实践,也意味着带给我们许许多多发展的新机遇……
编辑: 宣传部 |
|